本網訊 “學習木刻,又練手藝又有收入,真是解決了我的后顧之憂,多虧了華電駐村支部的帶領”。12月4日,在西藏江達縣外沖村村委會舉行的木刻產業分紅儀式上,村民澤旺仁增一邊數著手中厚厚的人民幣,一邊激動地說,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這是自發展藏式木刻產業以來,外沖村開展的第二次集體分紅儀式,共為村民發放資金140余萬元,最高分紅超過8萬元。
外沖村是傳統波羅古澤木雕木刻之鄉,其木雕木刻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村民澤培是全國僅有的2個傳承人之一,村里還有20來個熟悉木刻的工匠,但木刻未形成規模,工匠僅有零散業務,平均每月收入1000元左右。良好的文化優勢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因此外沖村也曾是西藏深度貧困村之一。
2018年底,華電駐村工作隊挺進外沖村開展駐村。著眼木刻這一獨特優勢,堅持因地制宜,組織村民成立了菠蘿鄉木松民族手工藝公司,申請政府投資535萬元建設木刻車間,投入100萬元建設保護車間的防洪堤壩,推動了木刻產業的有序發展。項目吸收就業8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9人。駐村工作隊還協調簽訂了總額約4000萬元的10年期供貨協議,解決了可持續發展問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駐村工作隊堅持“穩就業保民生”,成立志愿服務隊,親自運送木刻板到藝人家中,教育鼓勵他們居家開展木刻制作,極大增強了藝人們脫貧致富的信心。截止2020年11月,木刻產業已累計為當地群眾帶來超過430萬元的經濟收入,成為外沖村脫貧重要支撐,木刻文化也得到更好傳承發揚,成為當地產業扶貧的一張名片。
“我們將動員周邊村群眾參與木雕木刻產業發展,拓展銷售渠道,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產業。同時充分挖掘村旅游資源,探索“非遺+旅游”融合發展產業之路,做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談到木刻產業的未來,華電駐村黨支部書記、工作隊隊長羅太桂充滿信心地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