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解決一線實際問題,讓基層員工在科技創新中當好“主角”。
“是否影響電池續航能力?如何降低風阻?”8月9日一早,吉林長春供電公司大嶺供電所副所長潘靈智與吉林大學姚永明教授視頻連線,針對最新設計的試驗模型展開研討。這樣的視頻連線,每周都要進行一兩次。
潘靈智在輸配電運維專業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起初他覺得,高精尖的研發團隊、豐碩的專利成果和科研論文才是科技創新的“標配”,而這些離自己很遙遠。很多基層員工也與他有一樣的想法。
“受研發投入規模、研究攻關布局等條件限制,以前科技創新立項與實施較少擴展到基層班組,所以我們要打通科技創新解決一線實際問題的‘最后一公里’。”國網吉林省電力有限公司科技部主任楊晶瑩說。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創新改革的落腳點?!吨泄仓醒腙P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
7月16日,國網吉林電力舉辦2024年科技創新大會,發布了該公司首批43項群眾創新專項科技項目。該公司將為這些科技項目提供全流程資金支持和技術指導。
潘靈智正式成為國網吉林電力首批群眾創新專項科技項目揭榜人之一。這得益于該公司推出的群眾性創新項目制管理新模式。該公司將群眾創新納入科技創新管理范疇,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基層員工參與群眾科技創新的舉措。
首先是讓群眾創新“看得到組織”。
2023年10月16日,國網吉林電力服務“最后一公里”省市縣三級科技聯創活動正式啟動?;顒幽繕酥挥幸粋€:以科技創新解決一線實際問題。
專家團隊深入班組與基層員工面對面交流。“43天、98個基層班組、130場交流座談、421項基層技術難題……活動組織規模之大、調研層級之全、參與人數之多、問題收集范圍之廣,前所未有。”國網吉林電力科技部科研處處長徐清山說。
這次活動為潘靈智提供了與專家交流的機會,讓他萌生了參與科技創新的想法。
交流會上,專家鼓勵基層員工將日常工作的“訴求”轉化為科技創新的“需求”。潘靈智聽了十分激動,因為他正有一個創新“需求”:無人機替代人工開展輸配電線路巡檢已成為趨勢,但由于操作不當,無人機墜毀報廢、受損自燃的事故時有發生,不僅造成經濟損失,還可能引發火災,如果為無人機加裝攜帶滅火模塊的保護套,問題就可以解決。
潘靈智的想法得到了國網吉林電力技術專家列劍平的關注。他鼓勵潘靈智把這個想法變成群眾性創新項目,依托科技創新扶持機制,實現成果轉化。
關鍵環節,讓群眾創新“借得到力氣”。
今年1月,潘靈智得到了國網吉林電力科技部的反饋:專業部門經過綜合研判,認為他提出的問題聚焦生產一線痛點難點,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隨后,潘靈智填寫了項目申報表。
可面對要在3月開展的項目集中評審,潘靈智犯了難。如何編制可研報告?如何制訂技術路線、確定研究方向?如何將想法轉化成解決問題的辦法?實操技能專家潘靈智遇到了一個大難題。
考慮到基層員工文字表達能力欠缺的現實情況,國網吉林電力給每個項目指派了兩名專家跟蹤指導,采用“一課題一任務單”的方式,制訂群眾創新專項可研報告專用模板,并減少項目申報流程、減小材料編制體量。
經過專家的指導,潘靈智的《線路巡檢無人機安全防護裝置研制》可研報告順利通過評審。最終,他的項目出現在該公司首批群眾創新專項科技項目榜單上。
目標是讓群眾創新“出得來成果”。
成功揭榜的潘靈智創新勁頭更足了。按照最初的想法,他動手設計了無人機防護罩雛形,可試用效果并不理想——防護罩太重,無人機續航能力和動力大打折扣。
“防護罩的材質、形態、質量與實驗數據息息相關,涉及的空氣動力學、3D打印技術更是我的知識盲區,僅依靠我個人的力量,項目難以推進。”潘靈智意識到問題后,第一時間向上級匯報。
國網吉林電力依托吉林省重點產業科技創新聯盟,構建了“校企合作”攻關模式。該公司針對潘靈智的研究方向,幫他對接了吉林大學姚永明教授實驗團隊。雙方聯合開展無人機防護裝置設計、3D打印、試驗參數測試和分析工作,為項目研發落地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和專業的實驗平臺。
“這個項目不僅可以應用在輸配電線路巡檢中,在消防、通信等領域也具有推廣和實用價值。”姚永明教授十分看好項目前景。
國網吉林電力還推出了創新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為群眾創新科技項目成果轉化提供配套服務。
目前,國網吉林電力有109個群眾創新科技項目在千余名基層創新骨干的努力下培育孵化。一批批更接地氣、更具實效的科技成果,將讓群眾創新的“星星之火”真正成為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燎原之勢”。(修孟懿 吉春宇 劉欣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