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與光伏板交相輝映,兩者實現互補發電;線路實現“自愈”功能,故障時復電只需分分鐘;屋頂的光伏板不僅實現自給自足,還能增收……一個個變化,是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所取得的成績,也是踐行“雙碳”戰略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在南方電網公司的部署下,貴州電網公司立足自身特點和電網現狀,因地制宜打造不同特色、不同層級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點面結合示范引領,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多能互補 供需更協同
在貴州省畢節市威寧自治縣與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交界處的牛欄江上,坐落著一座水庫,一旁的山坡上是一片片光伏板,兩者交相輝映,美不勝收。這是貴州首個實現“水光互補”的示范發電項目。源源不斷的電力從這里出發,經過220千伏玉撒Ⅰ、Ⅱ回線路,到達貴州電網公司畢節供電局500千伏烏撒變,最后抵達千家萬戶。
畢節市威寧自治縣與云南省會澤縣交界處牛欄江上的象鼻嶺水電站。南方電網貴州畢節供電局供圖
“憑借兩者互補的優勢來進行發電,出力曲線更加平滑、穩定,電能質量更加優質、安全,完全解決了新能源發電出力具有較強的間歇性、隨機性和波動性等問題。”國家電投象鼻嶺水力發電總廠運行部副主任封祿俊介紹。
2022年3月,貴州電網公司以構建畢節高比例新能源和儲能示范區為總體目標,不斷提升新能源并網服務能力,加快新能源高效開發利用,積極探索實踐“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去年以來,先后建成投運500千伏烏撒變3號主變、500千伏奢鴨二回線路等重大工程,畢節地區新能源送出能力由570萬千瓦提升到680萬千瓦。
此外,國內首套10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系統成功并網;新能源可觀可測可控一體化綜合應用平臺上線運行……隨著一項項工程、技術、平臺落地見效,畢節“荷隨源動”的電力特征正在向“源網荷儲互動”積極轉變,供需更加協同。“我們現在新能源并網裝機達668萬千瓦,裝機規模及占比均位列全省第一。”貴州電網公司畢節供電局規劃發展部電網規劃專責助理陳鎮介紹。
立足全省,在“雙碳”目標加持下,截至2023年底,貴州省統調風、光新能源裝機容量占電源總裝機容量比例超過27%,新能源發電利用率達99.51%。
配網智能 服務更及時
2023年10月19日,貴陽市烏當區10千伏北大線023開關動作跳閘,相關饋線組“自愈”功能成功啟動,故障被隔離在10千伏北大線023開關與線路首開關之間,故障區段無負荷,“自愈”功能成功恢復非故障區域29臺配變供電,涉及用戶900多戶,用時約2分鐘。
南方電網貴州貴陽烏當供電局工作人員對智能供電臺區開展巡檢。楊志堅攝
“簡單點說,‘自愈’就是電網在正常運行時能夠及時發現、調整、消除故障隱患,以達到隔離故障,快速恢復供電的目的,而不像以前,一個地方故障,整條線路的用戶都要‘遭殃’。”貴州電網公司貴陽烏當供電局配電中心副主任彭士鍵解釋道。
那么,為什么能實現這樣的功能呢?
2021年11月,貴州電網公司在貴陽市烏當區建設智能配電網改造示范區,對84條配電網線路實施智能化改造,于2023年12月完成,實現了配電網環網化率、“自愈”覆蓋率、可轉供電率均達100%。
“3個100%,能讓故障區段以外的供電負荷第一時間轉移到其他線路,確保用戶持續平穩用電。”彭士鍵說。如今,貴陽市烏當區故障處理時限從平均5-6小時大幅下降至2.4小時左右,降幅達50%以上,成效明顯。
“加快城鄉配電網建設改造,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用能需要的內在要求,對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貴州電網公司戰略規劃部總經理賀紅艷表示。截至目前,貴州電網公司共計1個地市供電局、30個分縣局實現配網自動化“自愈”覆蓋率、閉環“自愈”率均達100%,“自愈”覆蓋率達71.41%,“毛細血管”配電網更靈活可靠。
與此同時,貴州電網公司還建成了興義市城區、安順市平壩區和黔南州平塘縣克度鎮新型城鎮化示范區,努力加強點面結合示范引領,讓標志性成果指向標作用充分發揮。
自發自用 用電更節能
在六盤水市盤州市羊場鄉納木村,村民岑立權正忙著將灌溉用的抽水機接上電源調試檢查,以備不時之需。與其他人不一樣的,他用的電是自家發的。
盤州市羊場鄉納木村,家家戶戶樓頂都安裝了光伏發電設備,在自給自足的同時,富余的電還可以賣錢。劉菲菲攝
“我們村有360多戶人家安裝了光伏發電板,每戶每年都能得到200多元的補貼。光線充足的時候,一天能發10度左右的電,除了自己用,剩下的都上網賣錢,一度電至少0.31元。”岑立權說。
2016年8月,盤州市(原盤縣)大力發展屋頂光伏,羊場鄉納木村作為試點,村民通過安裝光伏板,以“自發自用、余量上網”的方式,享受到了清潔能源建設帶來的紅利。
然而,隨著屋頂光伏安裝的人越來越多,新能源發電帶來的不穩定性,讓電壓越限、三相不平衡、配變重過載等問題接踵而至?;诖?,2022年8月,貴州電網公司按照“發展分布式智能電網”的思路,建設羊場鄉納木村柔性配網示范工程,采用交直流同桿架設、臺區柔性互聯、“分布式光伏+儲能”等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大幅度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讓電網更安全可靠。
同年底,柔性配網示范工程全面建成。目前,羊場鄉納木村年平均停電時間由0.17小時每戶縮短至0.1小時,電壓合格率由99.91%提升至99.95%。
同時,這樣自發自用的場景,還出現在了充電樁的“身上”。
貴州省首個光儲充一體示范充電站。盧關文攝
在興義市桔山街道,貴州省首個光儲充一體示范充電站坐落于此,光伏板、儲能系統、變電站、能量路由器、充電樁等設備一應俱全。“這個充電站既可與外部電網并網運行,也可孤立運行,是一個‘微電網’,共有充電槍22支,630千伏安的儲能光伏發電6個小時就能‘充滿’,可以為10至12臺車充電,余電還會上網。”貴州電網公司興義供電局城區分局城網業主項目部經理黃慶星介紹。
在貴州,從發電到用電,都在慢慢變化著,一幅關于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南網圖景”正在徐徐展開。(龍定錦、羅凱、楊志堅、李泵、盧關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