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在剛剛投運一個多月的山西朔州220千伏林海變電站內,運維值班人員正在監控電力負荷變化和設備運行狀態。該站集中匯集了朔州境內的新上風電項目發出的電力,電流從這里通過±800千伏雁淮直流工程,源源不斷地送往長三角地區。
國網山西電力員工為高平市金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提供光伏設備維護技術指導。陳軍 攝
山西是我國重要的綜合能源基地和電力外送基地,也是全國第一個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全國首個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立足山西實際,持續提升清潔能源消納能力,在推動能源轉型、服務山西高質量發展中貢獻力量。
配套服務 新能源電源應并盡并
7月30日,伴隨著主變壓器發出均勻穩定的蜂鳴聲,大同500千伏新榮輸變電工程第二階段投運工作完成。預計到11月底,該工程第三階段投運也將啟動,屆時將提升大同電網綠色電力外送容量150萬千瓦。
近年來,山西省新能源持續快速發展,新能源發電裝機比重不斷提升。截至9月底,山西電網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821萬千瓦,占山西電網總裝機容量的32%。1~9月,山西新能源發電量累計達486億千瓦時,占山西電網并網裝機總發電量的15.79%。
國網山西電力持續加強新能源配套工程建設,服務新能源電力消納。該公司超前規劃建設10座500千伏新能源匯集站和4座220千伏新能源匯集站,按時投產500千伏新榮輸變電工程、220千伏林海輸變電工程、500千伏明海湖變電站擴建工程,大幅提升了晉北風光資源富集區新能源電力的送出能力。
為進一步提升新能源并網質效,國網山西電力主動服務新能源發電項目投產,強化多專業協同,暢通并網流程“一站式”辦理,今年前三季度累計服務55項新能源發電項目并網,新增裝機容量191萬千瓦。同時,該公司深化新能源云平臺全流程服務,全面推行新能源項目并網業務在線辦理。前三季度,該公司一站式受理答復新能源接入系統意見186項,涉及裝機容量1862萬千瓦,實現新能源電源應并盡并、能快則快。
柔性服務 促進新能源消納
國網山西電力充分利用調度、電力交易平臺等柔性手段,提升新能源消納水平。
今年6月,山西220千伏電網由四分區調整為七分區運行,山西電網500千伏網架聯絡全省、220千伏網架分區供電的分層分區結構進一步明晰,山西電網供電能力進一步增強,山西電網新能源接入能力提升500萬千瓦以上。
國網山西電力加強對新能源發電的預測預判,通過梳理新能源場站基礎臺賬、滾動更新全省新能源預測模型、增加天氣預報數據更新頻次等多種途徑,將新能源發電預測準確率提升至90%。今年前三季度,山西全省新能源利用率達98.41%。
國網山西電力還利用跨省跨區電力市場拓展新能源消納空間,積極開展日前日內跨區、跨省現貨交易及跨省調峰輔助服務市場交易,促進新能源電力高效利用。今年3月,山西省內新能源場站與河北豐寧抽水蓄能電站首次開展跨省互動響應交易,拓展山西電網新能源電力消納空間30萬千瓦。
國網山西電力還積極推動綠電交易。年初以來,山西電力交易中心先后3次組織開展綠色電力外送北京、天津交易,成交電量6100萬千瓦時。今年9月,按照有關部委部署,該公司積極引導省內用電客戶認購綠證。截至目前,山西用電客戶通過北京電力交易平臺達成綠證交易100張,實現綠色電力消費。
數據賦能 助力污染防治
為服務山西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山西,國網山西電力發揮電力大數據作用,服務山西生態環境治理。
“針對山西省1753家重點監控企業,我們主要篩查日用電量大于2000千瓦時、環比增幅超過20%的企業,并將數據報告給政府有關部門。電力大數據分析結果可以服務政府和行業治理,降低環保部門現場核查成本,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提供數據支撐。”國網山西電力大數據項目負責人郝曉偉介紹。
國網山西電力認真履行與山西省生態環境廳簽訂的“生態環境+電力大數據”合作協議。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舉辦期間,兩家單位聯合將電力大數據分析納入環境空氣質量保障工作,共對2000余家企業的日用電量開展監測,完成監測分析日報告35份。
結合山西省內黃河流域水質監管需求,國網山西電力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的電力大數據精準服務。該公司創新構建融合電力指標的排污許可企業信息庫,設置許可企業用電準實時監測與無證企業預警排查雙重研判場景,構建“散亂污”企業識別模型,明確“散亂污”企業私自復產和偷排漏排監測規則,為精準篩查潛藏于居民社區、小工業園區的疑似違規企業提供數據支撐。
今年5月,山西省首個地市級智慧能源數據中心在陽泉市開工。該數據中心計劃打造能源轉型、環保減排、服務民生、社會治理4大領域11個大數據應用分析場景,重點匯聚、監測和分析全市相關企事業單位的水、電、煤、氣、油等數據,為政府決策提供數據參考。目前,重點能耗、新能源發電、節能企業識別等9個大數據應用分析場景已交付使用。(趙亞男 馮楠 劉志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