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國網福建電力董事長、黨委書記阮前途表示,新型電力系統是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載體。實現2035年新型電力系統基本建成的目標,需要應對一些新情況:
首先,新能源消納壓力劇增。一是項目建設缺乏統籌規劃。新能源項目建設周期遠遠短于其他電源和電網項目,如果不能做到電網和電源同步規劃、同步投產,以及利用市場機制同步消納,容易出現棄風棄光;二是局部電網承載能力不足。分布式光伏呈井噴式增長,部分地區分布式光伏無新增接入空間。以福建為例,預計2025年分布式光伏將超過1500萬千瓦,遠超“十四五”規劃800萬千瓦上限;且在2023年底開展的分布式光伏接入電網承載力評估中,10個試點縣中有4個縣新增可開放容量為0。
其次,電力保供難度加大。一是高峰時段新能源有效發電能力不足。新能源已成為新增發電裝機主體,但電量季節分布不均、關鍵時刻頂峰能力不強。以福建為例,2022年最大負荷日,全省風電裝機容量超700萬千瓦,但高峰負荷時風電出力僅為裝機容量的2.7%;二是電力系統抗災能力亟需提升。當前暴雨、洪澇、臺風、冰雪等自然災害趨多趨強,不僅導致新能源無法出力,而且嚴重危害電網和設備安全,增大了事故風險。
第三,新能源使用成本持續上升。新能源平價上網不等于平價利用,為平衡新能源出力波動和保障電量消納,需要額外增加電源調節、電網補強等方面成本。據測算,到2025年,為滿足新能源發展,額外增加的電網補強等成本將達到0.2元/千瓦時,新能源終端利用成本將達到0.54元/千瓦時,超出燃煤標桿電價約0.14元/千瓦時。
為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的新型電力系統,服務美麗中國建設,提出以下建議:
加快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范區建設。一是強化省級層面統籌協調力度。支持有條件的省份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上升為省級戰略,成立省領導牽頭的領導小組,細化明確相關成員部門、單位工作職責和任務,加快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二是支持打造數智化堅強電網。打造數智化堅強電網是“雙碳”目標下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必由之路。建議科學制定數智化堅強電網建設行動方案,并納入各省能源規劃和信息化規劃,做好能源電力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推進大電網、配電網、微電網等多種形態有機銜接,提高電網快速響應、防災抗災、自治自愈自修復能力。三是支持開發優質抽水蓄能項目。將福建寧德黃田抽蓄、南平太平抽蓄等優質大型抽蓄站點納入國家重點實施項目,提高地區電網調節能力,加快破解電力電量供需不均衡、分布式新能源消納等難題。
完善評價體系及技術標準。一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評價體系。聚焦清潔低碳、安全穩定、效率效益三個維度,分類開展受端型、送出型、自平衡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成效評價體系構建,指導各地有序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二是完善新型電力系統技術標準。明確新型配電網設計標準和技術導則,推動智能配網標準化發展。開展電力系統防范各類自然災害機理研究,支持災害頻發地區因地制宜提高電網防風、防雷、防澇等方面的設計標準。
健全可持續發展的市場機制。一是進一步理順價格機制。統籌銜接一、二次能源價格政策,研究建立能源轉型成本合理疏導機制,加快推動新能源進入電力市場;二是完善適應新型主體互動需要的市場機制。針對儲能、電動汽車、虛擬電廠、負荷聚合商、數據中心等新型主體,結合其物理特性和經濟特性,持續完善市場準入、市場品種和交易組織,激勵主體參與系統調節;三是做好綠電交易與綠證、碳市場的銜接。完善綠色電力供給消費體系,加快推動綠證核發全覆蓋、綠色消費核算與認證、電碳市場協同運行等工作,持續擴大綠電交易規模,充分反映新能源綠色環境價值。
文丨中國能源報 記者 劉澄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