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功能互補、區域聯動、軸向集聚、節點支撐”的布局思路,描繪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宏偉藍圖。電力能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做什么?記者邀請電網規劃領域專家、國網經研院副院長韓豐分析、解讀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以及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如何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動力。
問: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的一項重大國家戰略。“十三五”以來,公司在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變化有哪些?
答:為了貫徹落實中央有關部署,公司先后出臺多個文件,重點從持續加強電網保障能力、提高清潔能源消納能力、促進終端用能潔凈化、持續提升客戶服務水平、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5個方面提出15條可操作、能落地的行動計劃,并對照行動計劃提出50項涵蓋具體指標、管理流程、工程建設等內容的工作任務。截至“十三五”末,上述工作任務均已完成。在電網建設服務方面,公司主要取得了以下三大成就。
一是持續加強電網保障能力。公司建成1000千伏“兩橫兩縱”網架,覆蓋蒙西、錫盟、山西能源基地和京津冀負荷中心。500千伏電網形成“八橫兩縱”網架結構,220千伏電網圍繞負荷中心形成相對獨立的環網結構。目前,公司已經完成通州城市副中心、冬奧會、新航城、河北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區等重點區域電網提升工程。
二是提高清潔能源消納能力。公司形成以1000千伏和500千伏電網為主網架的京津冀大規模清潔能源優化配置平臺,實現京津冀對清潔能源的一體化消納,助力北京冬奧會場館100%使用綠色電力;做好光伏扶貧項目接網工作,完成3000余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并網,并網容量300余萬千瓦;開工建設豐寧、易縣等抽水蓄能電站,建成多個燃氣電站接網工程,為清潔能源消納提供保障。
三是促進終端用能潔凈化。加快新能源汽車充電網絡建設,建成高速公路快充網絡、城市公共快充網絡及車聯網智能服務平臺,打造京津冀“充電圈”,順利實施“煤改電”工程,實現北京周邊重點區域“無煤化”。
問:進入“十四五”,京津冀協同發展將發生哪些變化,形成怎樣的新格局?
答:“十四五”期間,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京津冀能源電力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清潔能源發展將再提速。電網作為連接電力生產和消費的樞紐,需肩負更大責任。公司將從三個方面發力,在京津冀地區開展能源互聯網建設。
進一步加強電網保障能力。完善京津冀主網架結構;持續強化配電網建設。
推進京津冀能源互聯網示范區建設。面向“十四五”,公司編制了首批省、地市、園區級共14個能源互聯網綜合示范區規劃。
加快電網向能源互聯網升級。公司已明確了能源互聯網的能源網架、信息支撐、價值創造三大體系,明確清潔低碳、安全可靠、泛在互聯、高效互動、智能開放的五大特征,目前正在規劃成效、保障體系等方面開展研究。
問:北京冬奧會等京津冀協同發展重點項目已經全面鋪開,清潔能源為其積蓄了充足動能。您如何評價公司交出的這份答卷?
答: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是我國“十四五是初期舉辦的重大標志性活動,也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扎實推進冬奧會服務保障工作,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公司做了很多努力。
冬奧會全部場館100%使用綠電。公司依托綠電交易平臺,與14家新能源發電企業、冬奧會場館簽訂2021年綠電交易協議,確保場館建設期與年內測試賽全部用上綠電;投運張北柔性直流示范工程,實現張家口清潔能源、豐寧儲能電源與北京負荷中心互聯;完成冬奧核心區和沿線8.1萬戶“煤改電”用戶配套電網工程和6座充電站建設任務。
在電網建設方面,公司高質量建成投運27項冬奧配套電網工程,新建110千伏及以上變電容量1764萬千伏安、輸電線路1728千米,全面滿足高可靠用電需求;應用3D建模、數字孿生、云平臺等先進技術,建設完成冬奧電力運行保障指揮中心(EOC),接入冬奧場館相關10千伏至500千伏電網數據及全部12座競賽場館低壓配網數據,在奧運會歷史上首次實現將主網和配網運行監測數據同時納入EOC。
問:下一步,電網企業如何助力京津冀地區發展提速?
答: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面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需要。京津冀地區發展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河北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探索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等人口密集地區有序疏解,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寧讓電等發展、不讓發展等電。主動超前開展“十四五”電網發展規劃研究,加強能源電力重大問題研究,對京津冀地區遠景飽和負荷、能源資源進行再預測、再摸底,合理預留電力儲備,堅持適度超前,推動電網高質量發展。做好京津冀地區產業轉移用電保障工作,繼續優化營商環境,提升“獲得電力”服務水平。助力京津冀地區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發揮新能源資源優勢,加快能源生產與消費結構調整,加大源網荷儲等能源電力新技術攻關力度。拓展京津冀地區數據增值業務,基于公司數據中臺和數據資產運營平臺打造高價值大數據產品,促進京津冀智慧城市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