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智能技術發展已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以及《2018中國人工智能白皮書》,對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主要應用領域、未來發展態勢等進行了深度解析。未來,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發展,必將全面滲透傳統產業。
電力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基礎能源產業。新時代下,如何將智能技術深度融入電力行業,為企業實現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是一項重大課題。“智慧生產”作為智能技術的重要載體,將進一步發揮其引領作用。
一、“智慧生產”的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公司制定了《南方電網公司發展戰略綱要(2019年版)》《南方電網公司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實施意見(2019版)》等一系列綱領性文件,提出2020年智能電網發展格局基本形成,2025年智能電網基本建成,2035年公司關鍵核心指標位居世界一流水平。
“智慧生產”是智能電網在生產領域的具體體現。其著眼于加強新一代智慧變電站、輸電網、配電網及智慧調度建設,為建設“安全、可靠、綠色、高效”電網,全面提質增效打下堅實基礎。“智慧生產”模式下的產業鏈綜合發展,也將進一步推動公司智能電網建設,加快向智能電網運營商、能源產業價值鏈整合商、能源生態系統服務商轉型。
目前,“智慧生產”建設有著良好的機遇,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云大物移智”等智能技術與電力等傳統行業融合程度還不高,公司設備數量不斷增長與生產人員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電網運行工況日趨復雜等,這些都要求我們創新思維,系統謀劃,充分應用智能化手段提高運維質量和效率。
二、“智慧生產”的建設情況
公司高度重視“智慧生產”建設,近幾年系統開展了相關探索和實踐。2018年,公司發布《智能技術在生產技術領域應用路線方案》,明確了“試點先行、以點帶面、分步推廣、結對共建”的建設思路,確定了“點(綜合應用試點)—市—省”的推進路徑,全面、科學做好頂層設計。隨后陸續出臺了《智能變電站裝備技術導則》《智能輸電線路裝備技術導則》等一系列標準規范,明確了輸、變、配等各專業領域建設具體要求。印發了《新一代智能變電站推廣應用手冊》等一系列建設指導方案,著重從生產監控指揮、人工智能基礎技術、運行支持系統、智能巡視、智能操作、智能安全、信息模型等方面統籌推進落實。充分發揮公司在機巡方面的優勢,印發了《南方電網公司輸配電線路機巡業務規范模式推廣方案》,建立了機巡業務規范模式,全面推進機巡大規模應用,在全國打響了南網品牌。
各省公司按照路線方案、策略以及推廣手冊要求,開展了一系列試點示范基地的建設,目前已基本建成高可靠性、“互聯網+”智慧能源等具有特色的示范區,并通過“云大物移智”等技術的深度融合,實現了智能變電站的智能巡視、智能操作、智能安全與信息模型可視化。同時,通過直升機、無人機的深度應用,大幅提升了現場運維巡視效率。據統計,示范變電站內巡視用時減少超過80%,站內由運行轉冷備用操作用時減少超80%,對作業安全風險已實現100%全程監管;試點輸電線路巡視效率提升4倍,數據處理效率提升12倍,缺陷識別準確率提升28%;智能配電房現場巡檢時間壓縮近35%。這些探索和實踐,對進一步降低設備故障率,優化資產利用率、提高運維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智慧生產”建設向縱深推進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未來“智慧生產”的發力方向
下一步,“智慧生產”將以“設備狀況一目了然、風險管控一線貫穿、生產操作一鍵可達、決策指揮一體作戰”為目標,以“兩個中心、兩個平臺、四個專業、四項業務”為核心體系結構,進一步融合于智能裝備、現場作業、狀態監測、評價與指揮等四大領域,著力強化設備管控力和管理穿透力,從根本上控制風險,實現本質安全。
(一)構建適應公司數字化發展的技術標準體系
按照“需求引導、整體規劃、有序推進、重點突破”的思路,在做好數字電網頂層設計的同時,著力構建與數字電網發展相配套的標準體系,并結合電網建設和技術發展的實際需求,有條不紊地開展試點工程規劃、設計和建設工作,推動公司數字化發展。
(二)加快推進數字化業務平臺建設
持續推動電網管理平臺建設,2021年12月實現第一期應用全網推廣,并推進生產域“一碼通全網、只填一張表、就看一張圖”,實現信息從被動收集到主動協同,同一數據分散錄入到一方維護、多方應用,促進數據在多業務場景的實時共享。同時,統籌推動“狀態精準感知、物聯邊緣智能、設備全域互聯、數據統一采集、應用融合共享”云邊端協同的全域物聯網建設,支撐實現電網設備全在線、電網狀態全感知和電網信息全透明。
(三)穩步提升輸變電智能化水平
按照“無人機為主、有人機為輔、人工補充”的發展思路,強化標準引領、突出技術創新,加快推進輸電線路三維數字化通道建設,全面推廣多旋翼無人機自動駕駛,力爭3年時間實現110千伏及以上線路無人機自動駕駛全覆蓋。同時,進一步深化智能變電站試點示范成果應用,以業務需求為導向,持續推進智能變電站試點示范建設,及時總結提煉可推廣的經驗,實現提質增效的目標。
(四)加強智能配用電建設
有序推進智能配電網建設,集成設備運行、配變監測、智能電表、環境狀態量的監測,通過智能網關、邊緣計算及云計算、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的綜合應用,強化配網生產全過程數字化支撐,實現供電可靠性、配網搶修、電能質量、作業風險、客戶服務等全方位穿透與精益化管理。
(五)促進人工智能與業務發展深度融合
持續深化人工智能典型場景應用,并充分總結智慧生產試點示范經驗,加快推進巡視、操作及作業等業務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擴大輸、變、配電等各專業領域智能巡視、智能操作及智能安全的示范范圍。年內建成4個網級、25個省級智能技術應用示范基地,實現巡視及操作無人化。
(六)強化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依托公司防災減災中心建成防災減災監測預警系統,充分利用物聯網、5G、北斗等先進傳輸技術和云計算、大數據等高效計算技術,實現全網精細化氣象預報和設備現場災情快速智能感知,為設備運維和災后搶修提供決策支持。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持續提升公司綜合防災能力,推動電網防災抗災從“被動防御”向“主動防御”轉變。(作者系南方電網公司生技部總經理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