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基建”成為高頻熱詞。
那么,在“新基建”中,國家電網扮演什么角色?能夠給上下游產業鏈帶來什么機遇?對于普通居民來說,能夠從中獲益多少?
就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戰略與規劃研究所室主任伍聲宇。
伍聲宇介紹,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新基建”概念,提出要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新基建”多次被提及,因其“六穩”綜合效益顯著,在“疫后重建”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在“新基建”中應該怎樣做?伍聲宇認為,國家電網是具有公共事業屬性的央企,在“六穩”基礎上,要特別注重穩增長和促創新兩個方面,在促進電力工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擔當作為。
在穩增長方面,國家電網公司全力開復工電網工程就是最好的印證。目前,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內(除湖北省外)所有在建3205項35千伏及以上輸變電工程、33項抽水蓄能工程全部復工復產,有力拉動電源、電工裝備、用能設備、原材料等上下游企業復工復產。在“新基建”重頭戲特高壓方面,國家電網全年建設項目投資規模1811億元,可帶動社會投資3600億元,整體規模5411億元,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伍聲宇特別指出,穩增長不止于當下,更在于對未來預期的提前準備。在疫情有效控制階段及疫情過后,全社會用電用能會迎來回補。特高壓等電網工程的開復工是提前做好電力工業準備,其中涉及貧困地區電網建設的工程項目也對提高民生供電保障能力、助力脫貧攻堅意義重大。
“新基建”之于傳統基建,區別就在于更注重硬核科技,對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有著天然的追求。所以,伍聲宇認為,國家電網發力“新基建”,一定要注意促進電網本身和經濟社會的雙重進步。
在促創新方面,伍聲宇提供了三種可能的思路。一是充分應用“大云物移智鏈”等先進技術,推進能源轉型與新型基礎設施深度融合,促進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建設。二是依靠技術、管理、商業模式創新,提高精細化運營和精益化管理水平,做好與數字經濟、實體經濟融合的遠期布局,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相互促進。三是能源基礎設施復合數字基礎設施,國家電網需要創新以電為中心的智慧能源系統建設。
“新基建”也將為國家電網公司上下游產業鏈帶來很多機遇。伍聲宇對電網“新基建”的數字化促進力比較認可:既能夠縱向打通上下游產業鏈,賦能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整體優化;又能橫向打通各基礎設施、各能源品種的壁壘,實現融通增效;更能帶動新模式、新業態發展。
另外,這次疫情凸顯的數字化需求在“新基建”中也有體現,如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這也是建設能源互聯網的需求。它能夠加速企業從信息化向智能數字化轉型,從以數字技術促進現有業務的開展,到側重數字業務、智能化業務的價值創造,進而以數字驅動產業轉型。
“新基建”不僅是宏觀概念,更關系著千家萬戶。除了立竿見影的穩就業,長期來看,更個性化多元化的用能選擇、更便捷的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更智慧的城市能源基礎設施與能源服務等,都是為了普通人更美好的生活。
伍聲宇也認為,今年是可以預期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元年,電網在其中的發展屬性有待加以進一步厘清和界定,電網企業關于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的理念架構要先于實體建設提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