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遼寧調兵山市供電公司大明供電所所長薛祝福監測到大明線太平支村西分3號配電變壓器臺區線損處于正常范圍。“連續多年的高損臺區‘摘帽’了,配電變壓器負載率也下降了,居民告別低電壓,可以安心用電了。”薛祝福說。
每年初春是調兵山市農村地區蔬菜大棚、養殖場等用電高峰期,大明線太平支村西分3號配電變壓器臺區容易出現功率因數低、線損高、低電壓等問題。去年入冬前,鐵嶺供電公司協同當地政府,為客戶加裝無功補償裝置,解決臺區高線損問題,提升客戶用電質量。
線損率是衡量電網輸配能力的重要指標。2022年,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以“深挖電網技術降損富礦,服務社會清潔低碳發展”為目標,以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為抓手,打造典型示范縣(區)和工程。該公司綜合線損率3.27%,同比下降1.03個百分點,重過載、低電壓配電變壓器比例下降1.2個百分點,實現提質增效。
智能診斷薄弱環節 降損報告一鍵生成
2022年10月21日,盤錦供電公司運維人員通過供電服務系統接到技術降損管控云平臺派發的高損設備治理工單。工單顯示10千伏二沙西線連續5天在用電高峰期出現功率因數偏低現象。經綜合研判,該公司制訂了帶電加裝10千伏并聯補償裝置的治理方案。經過5天的施工,兩組450千乏的電容器組安全投運,線路功率因數提高。
“技術降損管控云平臺投運后,我們各級設備運維人員能夠通過態勢圖、雷達圖、空間分布圖及時跟蹤‘站線變戶’功率因數、電流、電壓等運行參數,智能診斷導致線損的薄弱環節,提升問題分析和處置效率。”盤錦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技術降損專責包育瑋介紹,以往,編制一份技術降損分析報告,僅僅是計算相關理論線損、統計各類設備負載率等工作就需要1個月時間。如今,該平臺可以一鍵生成技術降損分析報告,提高工作效率,并深化工單驅動模式應用,提升了主動運維水平。
為了及時定位高損設備,2022年3月,國網遼寧電力基于電網業務中臺創新研發了技術降損管控云平臺。該平臺集成多專業數據,實現“全口徑降損潛力計算、智能輔助決策、工單派發及跟蹤”在線流程管控和全景展示。
2022年,國網遼寧電力利用該平臺精準排查非經濟運行主變壓器45臺、低功率因數配電線路565條、高損配電變壓器2352臺,通過調整運行方式、縮短供電半徑、更換高耗能變壓器等措施節約電量5500萬千瓦時。
因地制宜提高電能質量 精益開展線損治理
2022年11月22日,阜新供電公司十家子供電所員工隋新通過技術降損管控云平臺比對十家子街臺區改造前后的線損率。“以前,該臺區線損較高,自從加裝柔性直流配電裝置后,功率因數提升至0.97,臺區線損率大幅降低。”隋新說。
由于農村地區臺區無功負荷變化較快,傳統的無功補償設備無法滿足臺區電能質量治理要求。2022年9月7日,阜新供電公司在十家子街臺區變壓器二次側及線路中后端加裝了兩套柔性直流配電裝置。
國網遼寧電力還在錦州、鐵嶺選取三相不平衡、功率因數不足臺區試點加裝增強型靜止無功發生器。該設備可抵消非線性負荷產生的諧波電流,提高電能質量,實現功率精準補償,保障客戶用電穩定。
錦州黑山賓啟馨城小區二期一直使用分組電容器進行無功補償。“利用電容器組實施無功補償只能分擋調節,不能平滑調節。”錦州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主任曹楨說,由于分組電容器補償精度低,無功經濟當量較大,降損效果差。
2022年10月中旬,錦州供電公司根據該小區配電站房實際負荷及功率因數等情況,因地制宜安裝并聯增強型靜止無功發生器,改造后平均功率因數提高至0.99,三相電壓不平衡度控制在2%以內,三相電流不平衡度控制在5%以內,線損率降低,電能質量提高。
深化政企聯動 倡導安裝無功補償裝置
“今年,我們和供電公司在促進大洼區經濟發展、服務保障民生領域開展了多項合作,特別是聯合開展了電力無功設備的專項治理活動,為實現地區節能低碳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盤錦市大洼區工信局局長王建松說。
2022年5月,大洼區供電公司與大洼區工信局、發展改革局和屬地鄉鎮政府溝通,共同發布了關于應用無功補償節能裝置的倡議書。同時,鄉鎮政府組織各村在集市等地分發無功補償減費提效宣傳單,提高客戶對安裝無功補償裝置的認可度。該公司針對客戶無功補償裝置的應用情況,成立了客戶無功補償裝置黨員責任區,加強上門服務和技術指導,提升客戶用電滿意度。
大洼區東風鎮的養殖戶胡大海就是一名受益者。2022年6月24日,在供電員工的指導下,胡大海的養殖基地專用變壓器加裝了無功補償裝置。“安裝了新裝置后,蝦池里的打氧機動力更足了,徹底解決了我們之前擔心的蝦池缺氧問題。”胡大海說。
2022年,大洼區內的23家大米加工廠和310戶養殖戶全部加裝客戶側無功補償裝置,全年節約電量98萬千瓦時,減少碳排放572噸。
國網遼寧電力堅持標準制度引領技術降損專業管理工作,2022年牽頭組織完成《無功補償及諧波治理裝置技術規范》等6項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企業標準編制工作,印發國網遼寧電力配電網低壓無功補償裝置技術規程,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推動能源轉型提供技術支撐。(張愛萍 趙東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