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31日,越南永新燃煤電廠一期BOT項目已投入運營1000天,機組運行安全、穩定、可靠,各項環保指標均滿足環評報告要求,遠優于越南環保標準,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肯定。
千日造精品,征途再出發,南網國際公司海外項目團隊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在確保越南永新燃煤電廠一期BOT項目安全穩定運行的同時,全力推動開發海外新項目。
17年陪伴,1000個日夜堅守
南網國際公司駐越南代表處總代表黃濟忠是越南永新燃煤電廠一期BOT項目的早期參與者之一,也是新項目談判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加入永新團隊的那一年,黃濟忠的孩子剛出生不久:“今年我的孩子17歲,我們的項目也有17年了。”
由于談判工作緊張,經常進行到晚上,家人、朋友都不敢輕易打電話給她。她與在國內的孩子做了個約定:“你打電話找媽媽,如果我拒接了,那就說明我在談判;可是如果你真的一個人遇到緊急的事情,必須要找媽媽,你記得一定要再打第二個電話,我一定會接。”所幸,這些年來,第二種情況都沒出現過。
在南網國際公司的海外項目團隊,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家”故事。過去一年,為保障越南永新燃煤電廠一期BOT項目安全生產,不少永新項目的建設者都主動推遲了輪休計劃,工程部經理劉挺就是其中之一。在今年1月回國探親之前,劉挺已經整整一年沒有回過家了。
剛派駐境外時,他的兒子還在上幼兒園,如今兒子已經讀三年級了。“以前我跟兒子說,等你上小學了,爸爸就回國工作,這個諾言并沒有兌現。雖然兒子嘴上說我是個大騙子,但卻未真正怨過我,只盼著我早點回國。”劉挺每次說起孩子,歉疚之情溢于言表。就在今年初結束探親假進行入境隔離時,劉挺收到父親確診喉癌住院手術的消息。無法陪伴在父親身邊,劉挺心里有說不出的難受,每天只能通過微信視頻連線來寬慰父親。
去年2月11日,越南永新燃煤電廠一期BOT項目1號機組檢修完畢并網,生產管理部經理助理常世鵬的女兒也在這天出生了。直到去年9月,常世鵬才回家看到寶貝女兒,此時孩子已7個月大了。
工作身處海外,海外項目建設者逢年過節時常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疫情使他們的工作變得更加忙碌,也阻礙了他們返鄉的步伐。他們選擇舍小家顧大家,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堅守崗位,保障項目正常推進。
疫情之下,穩步推進海外項目開發
新冠肺炎疫情對開展海外項目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疫情期間,商務部經理龐增穗帶領團隊與越南煤炭礦產工業集團、港口儲運、船運公司和檢驗單位建立了“7×24小時”全天候裝運信息共享機制,掌握了備貨、中轉、裝載和船舶航行動態,確保以最高的效率完成供煤。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實現了第二個合同年主要技術指標優于第一個合同年的好成績。
為減少疫情對公司生產經營的影響,龐增穗放棄休假機會,多次前往疫情風險較高的越南河內,積極與越方合作伙伴溝通。經過他和團隊的不懈努力,去年至今,項目共回收電費超過6.5億美元,極大地保障了公司現金流的暢通供給。
就在龐增穗即將結束派駐返回國內時,他得知南網國際公司新項目開發進入了關鍵時期。當組織征詢他關于去留的意見時,他沒有絲毫猶豫,當即決定加入新項目。
今年工作會議上,南方電網公司提出要“加強國際業務研究,增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項目儲備”。在越南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防疫措施收緊的背景下,赴海外推進項目開發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落實疫情防控工作,越南政府規定,自2020年3月21日起,所有前往越南的旅客需集中隔離14天。這意味著,一進一出,隔離期近一個月。
為了解疫情以來國際運營項目的相關情況,慰問海外員工,評估新項目相關投資環境,南網國際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唐紅鍵堅持帶隊到項目一線開展工作。
出發前,項目團隊做好了充足準備,與越南多個部門提前溝通協調入境事宜并接種了新冠病毒疫苗,準備了充足的防疫物資,經過嚴格的入境程序和集中隔離后,才最終入境越南。解除隔離的當晚,團隊成員立即與越南工貿部相關負責人進行會面,就有關項目情況進行了溝通、會談,全身心投入緊張的工作。
時間寶貴,行程緊湊。3月21—24日,唐紅鍵帶隊在河內先后拜訪了越南中央經濟部、工貿部和政府辦公廳等相關部門,拜訪中國駐越南大使館大使熊波和越南國家電力集團董事長楊光成,就進一步加強南方電網公司與越南方面的國際業務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并達成廣泛共識,有力推動了公司新的國際項目開發進度。“越南政府高層高度認可南方電網公司及越南永新燃煤電廠一期BOT項目,越南政府總理曾對此提出表揚,希望中國在越南投資的項目都向越南永新燃煤電廠一期BOT項目看齊。”熊波說。
1月21日,越南永新燃煤電廠一期BOT項目榮獲由越南建設部頒發的“國家建設工程質量獎”,是越南建筑工程質量的最高榮譽。“越南永新電廠供電電壓穩、質量好,提起‘CSG’,越南人會豎起大拇指,‘CSG’已成為當地一張亮麗的名片。”如今,黃濟忠也投身到新項目的開發上,“越南永新項目已成為精品工程,新項目我們也要再造精品,為瀾湄合作再創佳績。”
南網傳媒全媒體記者 黃雅熙 林丹丹 通訊員 阮曉光 楊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