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我國能源轉型成效顯著。新能源的迅猛發展緩解了能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但新能源消納能力不足給電力系統帶來了新的挑戰。全國人大代表,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肖黎春提出,應調整新能源發展管理方式,實現從規?;l展到高質量發展的轉變;提高新能源發電利用率,在全社會形成新能源消納合力,促進電力結構調整。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發布“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肖黎春介紹,受消納條件的影響,新能源快速發展可能導致本地消納空間很快飽和。目前,我國新能源出力與用電負荷曲線匹配度較低。“十三五”期間,湖北省新能源裝機年均增長38%,部分地區電網就地消納空間、通道斷面外送能力已趨于飽和。在靈活性調節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僅靠電網調度運行優化無法解決供需失配問題。同時,高比例新能源消納暴露出電網輸送能力不足和市場交易不暢的問題:一是電網規劃建設與新能源開發利用不匹配,部分地區輸電通道斷面外送能力不足;二是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尚未形成,新能源跨省、跨區交易在技術和管理方面還存在難點、堵點。
肖黎春建議,構建統籌協調的規劃體系,由政府主導制訂能源行業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路線圖,明確新能源發展的總體方案和具體措施;提升新能源消納技術水平,開展“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研究,推動電力系統各環節技術水平升級。
肖黎春還建議發揮政策和市場導向作用。推動建立抽水蓄能電價疏導機制,出臺需求側響應政策和產業扶持政策,完善新能源消納機制,逐步降低電網保障性收購小時數,改棄電責任由電網兜底為市場補償;加快建設全國范圍的電力交易中長期市場、現貨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以風火打捆交易等方式推動新能源參與市場交易,健全違約問責和電量獎懲機制,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