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近日公布的2019社會責任報告披露去年主要經營指標。去年,國家電網公司實現利潤總額770.3億元,較2018年的780.1億元有所下滑,創下2014年以來最低值;資產總額同比增長5.45%,達到4.14萬億元;凈資產收益率為3.2%,資產負債率為56.3%;全年電網投資額同比下滑8.5%,為4473億元,這是該公司2015年以來電網投資首次低于4500億元。
2019年,國家電網公司的售電量為4.45萬億千瓦時。產業、金融和國際業務利潤貢獻率達到59%,其境外資產達650億美元。全口徑供電可靠率達到99.8453%。
該報告顯示,國家電網公司2020年承諾,實現售電量4.68萬億千瓦時、實現利潤810億元、資產總額4.3萬億元;發展總投入4973億元,其中電網投資4080億元;新能源并網消納方面,確保風電、光伏發電利用率達到95%以上;車聯網平臺接入充電樁100萬個,覆蓋80%以上市場和用戶。
不過,計劃不如變化。在疫情后大規模重啟的特高壓工程拉動下,國家電網公司今年的電網投資計劃已較上述社會責任報告中的目標飆升420億元,增幅逾10%。在3月22日播出的央視《新聞聯播》中,國家電網新聞發言人王延芳表示,今年該公司“安排電網工程投資4500億元,將有效拉動社會投資達到9000億元,總規模超過1.3萬億元。”
國內疫情防控形勢趨于緩和之后,對于電力央企而言,推動穩增長以對沖疫情沖擊、帶動產業鏈恢復元氣成為緊迫任務。而投資額巨大的特高壓工程,撬動效果最為直接。有券商報告梳理稱,在2007年之后的3次經濟刺激中,特高壓是每一次投資刺激的重點。特高壓指的是±800千伏及以上的直流電和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電的電壓等級。在近來如火如荼的“新基建”行情中,資本市場將特高壓產業鏈劃入其中,但其實國內首條特高壓工程投運已有十余年。
國家電網公司3月14日發布的一篇復工復產新聞稿中提及,公司全年特高壓建設項目投資規模1811億元,可帶動社會投資3600億元,整體規模5411億元。但另一方面,自上馬之初,中國特高壓工程、尤其是交流特高壓的技術安全性和經濟性的爭議不斷。有業內人士對澎湃新聞稱,已建成的特高壓交流工程利用率低,發揮的作用有限。以國內首條特高壓工程長南荊工程為例,2018年輸送電量僅63.6億千瓦時,錫盟-山東特高壓交流工程的利用率僅13%。與之相比,特高壓直流線路的利用率在60%左右。
因此,在整體用電需求不振的背景下加大輸電線路投資是否會導致電力過剩,引發了業內新的擔憂。中電聯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1-2月份,全國電網工程完成投資138億元,同比下降43.5%。1-2月份,全國全社會用電量10203億千瓦時,同比下降7.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2.2個百分點。
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后在原國家電力公司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國家電網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業企業、中國最大電網企業。該公司以投資建設運營電網為核心業務,其最新戰略目標,是2026年至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國家電網公司的經營區域覆蓋我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供電范圍占國土面積的88%,供電人口超過11億,2019年在《財富》世界500強中排名第5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