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
  • 當前位置: 首頁 > 電網 > 電網人物

    專攻油氣檢測 填補技術空白——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曉琴

    國家電網報發布時間:2024-07-29 15:30:12  作者:葉迪卓然

      人物名片:張曉琴,中共黨員,江蘇電力科學研究院輸變電技術中心油氣檢測專職,曾獲江蘇青年五四獎章、江蘇省杰出青年崗位能手、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

      勞動者說:創新來源于生產一線。工作中多想一步,就能多一點提高和領悟。

      用針筒取樣,將樣品放入振蕩脫氣裝置中脫氣,再利用小規格注射器移送氣樣,放入色譜儀進行化驗……作為江蘇電力科學研究院輸變電技術中心油氣檢測專職,油氣檢測的每一個步驟,張曉琴都重復了成千上萬次,但對每一次操作,她都做得一絲不茍。“幾毫升油樣,關系著電網安全。”她說。

      張曉琴從事電力絕緣油、六氟化硫氣體檢測工作,常年與油氣打交道。“油氣之于電力設備,就像血液之于人體。油氣檢測就像‘驗血’,是評估電力設備健康狀況的重要方式,能夠協助運檢人員及時發現設備隱患。”張曉琴說。多年來,她在油氣檢測領域潛心探索創新,填補了多項關鍵技術領域空白,相關研究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0項。

      從“小白”到行家,帶隊檢測樣品超10萬件

      2014年7月,從南京大學化學專業畢業的張曉琴入職江蘇電科院,并加入朱洪斌勞模創新工作室,專攻油氣檢測研究。即便有化學專業知識基礎,初入電力行業的張曉琴仍有些不知從何下手。

      “入職第一天,師父帶我參觀油氣檢測實驗室,實驗室里有各種油樣、分析試劑和儀器。不少儀器我都不認識,至于變壓器等電力設備,我更是連樣子都沒見過。”張曉琴回憶道。

      張曉琴決心“補課”。江蘇電科院有座220千伏實訓變電站,每天午休時、下班后,她都會去觀摩了解設備,并學習實訓人員的操作手法。不懂的地方,她會拍照請教同事。遇到難以理解的原理,她就問師父。漸漸地,變壓器、互感器、斷路器……張曉琴對這些設備越來越熟悉。

      憑借不懈努力,張曉琴僅用半年時間就吃透了各項油氣檢測試驗的原理,也對電力設備運行方式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認識。

      除了在實驗室做實驗,張曉琴一有機會就主動去變電站參加現場工作——清晨冒著暴雨到變壓器旁邊取油樣,通宵調試檢測儀器,在地表溫度超50攝氏度的酷暑中搬運50多千克重的儲氣鋼瓶并開展氣體驗收……在這樣的歷練中,她逐漸成長為油氣檢測領域的行家里手。

      2016年,張曉琴成為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油務員培訓師,并于次年取得了油氣檢測技師資格。2023年,她又跨專業考取了電氣試驗工種的高級技師資格。“電氣試驗就像是給電網設備做‘心電圖’,與油氣檢測的‘驗血’是相輔相成的。”張曉琴說。

      截至目前,張曉琴帶領團隊為國網江蘇電力7000余臺主變壓器做過油氣檢測,檢測樣品累計超過10萬件,從未出現人為操作疏漏。她還編制了幾十項油氣檢測作業的指導書,牽頭或參與15項電力行業標準的制定和修訂。

      “三個問題”驅動創新,油色譜監測分析更精準

      7月19日,在1000千伏盱眙變電站內,一輛銀色小車正按照導航路線自動行駛。它到達指定地點后準確接入變壓器取樣樁,完成了油樣采集和油色譜分析,全程僅花費30分鐘,較人工檢測節省兩個小時以上。這臺小車是張曉琴帶領團隊研發的變壓器油取樣檢測一體化機器人。

      張曉琴認為,創新是為了滿足生產實際需求。日常工作中,她常問自己三個問題:為什么要這樣做?當前的方法有何不足?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油色譜分析的對象是油中溶解的氣體,油氣分離是油色譜分析的一大難點。張曉琴意識到,如果不能將油氣完美分離,分析方法再精準也是沙上建塔。為此,她帶領團隊研發了“恒定脫氣量”脫氣技術,實現了油中氣體高效率、高穩定分離。

      “一直以來,油色譜分析分實驗室檢測、在線監測兩種方式。實驗室檢測的準確度高,但取樣送檢耗時長。傳統的在線監測方式則重復性誤差較高。”張曉琴說。為此,她帶領團隊開發了高精度油色譜遠程監護系統。該系統可幫助運維人員及時了解油色譜數據及設備運行狀態,監測準確率高。

      2021年8月,1000千伏東吳變電站內運維人員接到高精度油色譜遠程監護系統發出的一則告警信息:站內一臺高壓電抗器的油中氫氣含量達到238微升每升,遠遠超過安全值。運維人員立刻聯系張曉琴說明情況。張曉琴判斷設備內部可能存在過熱或放電缺陷,便遠程指導運維人員現場取樣并送至實驗室進一步檢測。根據檢測結果,該設備確實存在過熱類一般缺陷。張曉琴建議運維人員加強跟蹤觀察,并合理安排后續檢修計劃。2022年4月,高壓電抗器完成檢修,缺陷順利消除。

      2021年以來,高精度油色譜遠程監護系統已在±800千伏姑蘇換流站、1000千伏東吳變電站等多個換流站和變電站應用。僅2023年,站內運維人員就通過該系統發現設備潛伏性缺陷20余處。

      讓六氟化硫“更聽話”,高效率檢測精細化管理

      2023年8月,張曉琴牽頭研發的創新成果——“高溫室效應氣體六氟化硫減排技術及應用”獲得全國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這項技術聚焦溫室氣體六氟化硫的精細管理和回收利用,在助力降碳減排方面效果顯著,其核心成果已在18個國家推廣應用。“我希望能通過創新研究,讓六氟化硫‘更聽話’。”張曉琴說。

      2016年,蘇通GIL管廊工程啟動建設,工程設備需要注入800噸六氟化硫氣體作為絕緣介質。按照國家相關標準,檢測人員需要抽檢其中近一半的氣體。如果將這些氣樣送往實驗室檢測,不僅運輸量大、耗時長,還存在氣體沿途泄漏風險。同時,檢測涉及的酸度等指標沒有對應的自動化檢測儀器,只能由人工檢測,整個抽檢周期將達一年以上。

      如何實現六氟化硫的現場自動化檢測?這個難題激發了張曉琴的斗志。那段時間,她幾乎住在實驗室。她利用化學專業知識發明了pH值濃度平移分析技術,解決了酸度的自動化檢測問題,并研制出六氟化硫氣體質量一體化檢測裝置。該裝置使50千克樣本的檢測時間由18小時縮短至40分鐘,且檢測所需氣樣總量僅為原來的五分之一。應用該裝置后,蘇通GIL管廊工程的六氟化硫抽檢工作不到一個月便順利完成。

      在六氟化硫氣體全壽命周期管理中,回收也是重要一環。“在設備檢修或退役時,采用傳統抽氣方式回收六氟化硫氣體會產生至少3.5%~5%的殘留。”張曉琴介紹。她和團隊聚焦這一問題,研發了現場移動式回收處理作業車載裝置,將六氟化硫氣體現場回收率提高至99.8%,最大限度避免了回收階段氣體外溢。(葉迪卓然)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