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
  • 當前位置: 首頁 > 電網 > 電網人物

    在電網檢修一線煉成的“創新先鋒”——記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李征

    國家電網報發布時間:2023-01-18 15:32:33  作者:桂寶利

      編者按 近日,人社部正式公布了第十六屆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活動結果,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成績優異:1人榮獲中華技能大獎,3人入選全國技術能手,1家單位獲評國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突出貢獻單位,2人被評為國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突出貢獻個人。本報今日起報道獲獎個人的先進事跡及獲獎單位的典型經驗。

      1月12日晚,在冀北唐山供電公司的李征勞模創新工作室,該公司二次檢修中心四級職員李征和創新工作室成員正在開展“變電站蓄電池組不停電跨接或更換單只蓄電池裝置”項目試驗。項目成果可以減少變電站蓄電池故障造成的風險隱患,進一步提高電網運行可靠性。

      近日,李征榮獲中華技能大獎。多年來,他堅守在平凡的檢修崗位上,在電力領域孜孜不倦創新探索,取得了很多成果。“我要在創新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帶動更多人參與到創新創效中來,培養更多創新型技能人才,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李征說。

      苦練本領 為提高工作質效主動創新

      2000年,李征剛參加工作時,也有過一段“菜鳥”經歷。雖然是科班出身,有著扎實的理論功底,但他剛上班時沒有實踐經驗,甚至連絕緣拉桿都不會用。

      從那時起,李征就立志要練就過硬的技術。他踏踏實實地跟師傅們學習,師傅們走到哪他就跟到哪。有時候看到師傅們實在太忙,他不好意思打擾,就在小本子上把遇到的問題記下來,回去對照書本仔細研究。漸漸地,變電站內設備的參數指標、安全狀態、周圍環境及特點等情況他都了然于胸。接到故障處理任務后,他總能迅速準確地判斷出故障的基本性質和位置,為搶修爭取寶貴的時間。憑借出色的表現,2013年,李征先后被評為唐山市金牌工人、唐山市勞動模范。同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了。

      “夏季陰雨天氣,變電站端子箱里的裝置容易受潮,導致線纜銹腐、絕緣老化。”有一次,李征巡檢設備時聽到老師傅說起變電站端子箱存在的安全隱患,萌生了創新的想法。

      李征利用工余時間搜集資料、潛心研究,提出了研制智能化端子箱的思路。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李征就帶領創新工作室成員夜以繼日地討論研究。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們研制出了集自動開閉、自動晾曬、防小動物進入、防漏雨、巡檢機器人對接等功能于一體的變電站智能端子箱。研究成果獲得全國能源化學地質系統優秀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青創賽銅獎。變電站智能端子箱在冀北地區27座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推廣應用。

      “要根據生產中遇到的困難,有針對性地去創新。”李征說。他牽頭的創新成果既有改裝的裝置,也有創新開發的智能系統,都是為了解決同事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多年來,李征創新的腳步不曾停止。他主持研發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變電站智能防汛監控系統”在多座變電站推廣應用。為實時監測變電站設備室大面積滲漏雨(水)情況專門開發的“360度窄平面微波雷達傳感技術”成為這一領域的首創成果。截至目前,李征共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3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08項,參與編寫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1項,獲省部級和行業創新成果獎19項、省部級和行業技術革新獎25項。

      熱心公益 聚焦社會需求“跨界”創新

      “不管多么平凡,我們都要為他人、為社會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李征常常這樣提醒自己。為此,他根據電力行業特點和客戶關心的熱點問題,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走出了一條“跨界”創新之路。

      2019年是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對口幫扶村蔚縣南留莊鎮孟家堡村的“脫貧摘帽”年。為助力當地打贏脫貧攻堅戰,李征先后3次赴該村調研。在了解到該村發展蔬菜大棚的實際需求后,他向村委會及村民詳細了解了蔬菜種植、銷售等方面的細節,并到蔬菜大棚實地查看。

      “要是大棚的保溫簾能自動控制就好了,這樣就能騰出人力干別的活了。”在一次調研中,李征聽到了種植戶的心愿。他了解到,保溫簾是控制大棚內日照時間和溫度的“調節器”。該村的大部分大棚用的都是手動保溫簾,市面上通用的有自動控制功能的保溫簾因當地冬季氣溫極低無法正常工作,而安裝加溫裝置則會帶來額外的成本。

      調研結束后,一直想為脫貧攻堅做點事的李征有了想法。兩個多月后,他牽頭的“智能溫室大棚自動控制裝置”研發成功,實現了溫室大棚的自動、遠程收放保溫簾、自動通風以及環境參數監測。該裝置不借助加溫裝置就可以在極端嚴寒環境中正常工作。

      “能在手機上查看大棚內的溫濕度、控制保溫簾收放,這個裝置很方便、很可靠。”孟家堡村蔬菜大棚的一位種植戶見到再次來調研的李征時,高興地說。

      后來,李征主持研發的“智能溫室大棚自動控制裝置”“菌類大棚遠程環境監測裝置”“全天候農作物、果樹驅鳥器”等成果,在山西、河北的3個縣區推廣應用,幫助村民減輕了勞動負擔。

      近年來,李征帶領創新工作室成員在科技扶貧、助農、助力公共安全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實踐,還研發出了“地道橋積水智能監測及報警裝置”“路燈漏電報警裝置”等成果。這些成果已經在唐山得到了應用。

      傳承匠心 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

      李征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始終秉承“出成果、出人才、出經驗”的理念。李征作為創新工作室負責人,利用工余時間牽頭開展師帶徒、課題研究“手拉手”、聯合攻關競賽等活動,多年來培養了一批既懂原理又精通實際操作的復合型技能人才。

      2022年,創新工作室成員陳雷雨主持研究的“保護自動化備品備件自主修復”成果在5座變電站投入使用,累計為唐山供電公司節省檢修資金41.58萬元。

      陳雷雨是李征的徒弟,2021年成為創新工作室成員。“李征老師常說,要貼合生產實際,真正為行業和社會創造價值。”陳雷雨說,在李征的指導幫助下,他不僅專業上不斷精進,在創新上也有了很大收獲。

      “二次保護裝置出故障后,去原廠更換新件成本較高,當時我就想,能不能自己修復?但同事們說條件有限,自主修復不大可能。”陳雷雨說。而李征了解到陳雷雨的想法后,鼓勵他把想法付諸實踐,并為他提供了研究所需的設備。

      在李征的支持下,陳雷雨開始專心研究二次保護裝置的內部電路原理及技術。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終于自主修復了故障裝置。經測試,修復后的裝置符合現場使用標準。他的研究成果實現了故障裝置的修復再利用,形成了一套自主修復流程,且修復成本極低。

      在李征的帶動下,創新工作室成員已累計取得科技創新成果168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6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20項,發表論文242篇。李征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后被評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2020年,李征受邀在中華全國總工會打造的“技能強國——全國產業工人技能學習平臺”直播授課。他編寫的“變電設備超聲波、暫態地電壓檢測方法”等3個教學課件分別被該平臺和國家電網公司網絡大學收錄。

      如今,與李征簽過師帶徒協議的42名青年員工已經全部成長為技術骨干和各級專家人才,其中3人被評為省部級勞動模范,2人被評為河北省金牌工人,3人被評為河北省能工巧匠,1人被評為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1人被評為公司技術能手,4人被評為公司優秀專家人才,9人被評為國網河北電力優秀專家人才,15人被評為高級技師。(桂寶利)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