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
  • 當前位置: 首頁 > 電網 > 電網人物

    院梁鈺:從“半路出家”到“行家里手” 以實際行動助力電網發展

    南海網發布時間:2022-11-10 10:43:23  作者:王子遙

      海南電網科技進步三等獎兩次,職工創新一等獎1次,授權發明專利5項……很難想象,實現這種種成就的,不是一位“老同志”,而是一位本土“85后”的年輕人,他就是海南電網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梁鈺。

      “本地人” 畢業后返鄉助力家鄉建設

      鼻梁上架著一副眼鏡,為人恭敬謙和不失嚴謹,談及家事時風趣幽默,談及專業問題時又能深入淺出、娓娓道來。這樣的梁鈺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便是“做學問”或“搞研究”的“學者”形象。

      “我的爺爺奶奶是在解放海南島時期跟著部隊來到海南并定居的,雖然我的籍貫不是海南,但也算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海南人。” 梁鈺告訴記者,自幼在海南長大的他高中就讀于海南中學,熱愛理科的他喜歡研究物理,機械等領域,到了考大學報專業時,他便將自動化填到了專業的第一順位。用他的話說:“男孩子嘛,總喜歡搗鼓這些。”

      從本科到讀研,梁鈺由于研究方向等原因輾轉了合肥、北京、廣州、成都等城市,主要給衛星做通信接入,研究如何瞄準對接等。然而漂泊在外時間長了,他還是惦記在家鄉的父母與親人,最終決定返回海南,在照顧家人的同時也身體力行地支持海南的建設與發展。

      “我父母本身就是電力系統的工人,我從小也是在變電站長大的,對電網系統很有感情。剛回來海南時,恰逢海南電網招聘,我便主動與其聯系,最終成為了一名電網人。”梁鈺回憶道。

      “零起步” 從“半路出家”到“行家里手”

      老話說隔行如隔山。雖然在曾經研究的衛星通信領域有所建樹,也曾受到家中父母在電力系統工作的熏陶,但當梁鈺真正走進電網系統開始工作時,仍是一名業務上的“小白”,任何事物都需要他從頭開始,從“零”學起。

      他也曾為業務不精而發愁,但這也刺激和激發了他愛研究的特質。有同事評價他,大學本科讀的是自動化專業,研究生讀的是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專業,而在按照單位要求,開始接觸電力系統仿真計算領域。此后,“半路出家”的他成天鉆研相關業務,向其他同事虛心請教,最終逐漸上手乃至成為這一領域的行家里手,全憑他這一股愛研究、肯鉆研的拼勁。

      “2012年下半年開始,我開始接觸電力系統仿真計算領域。我們知道電是難以大量存儲的能源,電發多了會消納不了,還會增加線路的負荷;電發少了則會不夠用,影響到廣大企業與居民的生產生活。我們的工作,就是運用虛擬化技術,包括數據庫技術、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技術等,將電力生產設備的運行狀態參數、具體情況實時記錄與分析,包括未來一過程中設備運行是否穩定,元件是否有風險點,并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確保電力系統能夠持續穩定的運行。”梁鈺笑著說道,“從接觸這個領域,不停地豐富理論知識儲備以及實戰的打磨,我可以略帶自豪地說,如今在省內這一領域中我已經是比較頂尖的了。”

      “有拼勁” 曾連續工作40多個小時助力機組投產

      在扎入電力系統分析和繼電保護領域后的十年里,梁鈺先后走遍了全省大大小小的發電廠、變電站等場所。事實上,在“威馬遜”抗風搶修、海南核電分系統調試、西南電廠涉網試驗等工作現場,他也都留下了自己忙碌且認真的身影。有一年,他竟出差了210多天,大半年的時間都奔波在省內各處,收集與研究著數據,維護著電力設備的安全與穩定。

      2014年,超強臺風“威馬遜”從文昌翁田登陸海南,對瓊北東北造成嚴重影響。當晚,梁鈺等人便接受任務,即刻啟程前往文昌支援電力恢復與設備運維工作。

      “我們當時是連夜出發的。由于電力設備與線路等被臺風吹倒或損壞,剛到文昌時,無論是城市還是鄉鎮都是漆黑一片。而我們則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摸清受災區域,幫助城市恢復光明。”

      在為期一周的時間里,梁鈺等人先后走遍了文昌范圍內的多個變電站以及為數眾多的線路受損現場,通過技術研判幫助電力線路盡快恢復運行。每天的休息時間只有幾個小時,最累的時候找個變電站,躺在地板上便睡了過去。就這樣,在忙碌了一周時間,他們于一日的晚間啟程返回時,透過車窗已經可以看到文昌已恢復到了往日的燈火通明,自豪感也隨即油然而生。

      2015年,由于高溫疊加生產因素的需要,海南電網面臨著尤為嚴峻的限電形勢。為爭取西南電廠盡快投運,減少機組并網后對電網的擾動,趕赴現場的梁鈺連續工作40多個小時,其中30多個小時都在做并網前的3個涉網試驗。而在以往,這樣的3個試驗做下來需要一周的時間。更可怕的是,電廠機組轟隆隆的噪聲將近120分貝,一般在現場停留一分鐘以上聽力就會受損。但梁鈺并未因此退縮,他戴上耳塞,全神貫注地做試驗。工作結束后,輕松下來的他只在朋友圈發了四個字的玩笑來感慨:我耳聾了。

      從“半路出家”到“行家里手”,梁鈺總能心無旁騖地將愛鉆研的拼勁投入到工作中。在南網科研院參與科技項目技術攻關時,他曾連續兩個星期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最終成功完成了“風電接入的柔性直流與常規直流并聯電網的實時仿真與穩定控制”項目;作為項目負責人,梁鈺已承擔科技項目3項,獲得南網公司科技進步獎1次?;氐胶D弦詠?,他已經先后獲得了海南電網科技進步三等獎兩次,職工創新一等獎1次,授權發明專利5項。這些榮譽的背后,正是這名“85后”對工作的執著與熱愛。

      “迎挑戰” 為清潔能源島建設貢獻力量

      隨著海南啟動自由貿易港建設,提出了建設“清潔能源島”的發展戰略,對于省內電力網絡的發展要求也愈發提高。根據《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海南將積極發展風電、光伏、電力儲能、智能電網等產業,逐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量與清潔能源消費比重等。而這些,也對梁鈺所屬的團隊提出了新的課題與挑戰。

      “與傳統的火電、水電乃至核電站不同,風電與光伏發電都有著各自的特性。以風電來說,什么時候來風,風有多大,都不是定數;以光照為條件的光伏發電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隨著海南加大風電與光伏產業發展,我們需要研究這類不定時定量的電力如何消納,在減低其對電網擾動的同時用好這類清潔能源。比如一般晚上風比較大,風電主要集中在晚間,那么我們可以通過電價的調解機制鼓勵新能源汽車在夜間進行充電,有效消納這一部分能源;在維護電網的角度,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平滑掉對電網的波動性,或是通過要求發電企業配置一定比例的儲能設備,對能源進行存儲。”梁鈺直言,目前海南電網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已經啟動了對如何更好運用風電與光伏的探索,這也將是他未來一段時間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持續奮戰在一線,不斷接觸著新形勢、新理論、新技術,今年37歲的梁鈺仍認為自己十分年輕。“我們為海南電網正向著更加清潔的能源方向發展感到欣喜,我們也將全力以赴,以實際行動助力海南建設,為自貿港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記者 王子遙)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