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金沙江上游拉哇灘到葉巴灘段,峽谷蜿蜒,水流陡增,修建中的多梯級水電站溫柔“馴服”了奔涌而來的激流江水,為金上“綠電”東飛筑巢。
降曲河畔,600多位建設者在各個施工區域忙碌作業。經過半年多時間的有效施工,位于四川省白玉縣幫果村的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送端側幫果換流站主體工程“肌體”不斷被豐潤填充,相關主要建筑物拔地而起,電氣構架設備挺立高聳。
截至6月15日,該站雙極高端防火墻、主控樓結構封頂,GIS室圍護結構、交流濾波器場和直流場設備有序安裝,施工節點滿足工程建設整體需要。“目前現場處于土建高峰期,主要施工面集中工程站前區和換流區等區域。參建者抓住有利天氣作業,積極為后階段電氣主要設備集中安裝創造條件。”現場,國網特高壓公司幫果±800千伏換流站業主項目經理孫中明一邊對施工作業人員強調細節,一邊說,“工程作為第一個進入川藏高原腹地的特高壓直流工程,首次面臨地域‘無人區’、技術‘無人區’和施工‘無人區’的三重挑戰。
降曲河畔 工地建設勢頭火熱
降曲河畔,國道225路上車輛川流不息。裝滿土石方的黑色編織袋逐層壓實,壘出了高達近20米的堅實邊坡,清晰標出了工程的建設邊界。不斷延伸合圍的作業圍墻內,是參建者一雙雙忙碌勞動的手,讓建設工地始終處于火熱朝天的氛圍中。
6月11日午后,該站直流場區域,電氣安裝作業人員劉朝中臉頰上不斷滾下汗珠,他正和工友進行避雷塔線的壓接。地面上,整齊擺放著幾根銀色的避雷塔線。它們經過壓接機的受力緊固后,穩穩鏈接在一起。旁邊,高達數十米的避雷線塔穩穩立于地面,等待這些塔線升置空中后,為整個換流站密織好防雷“安全網”。
沿著站內道路行走,處處活躍著施工人員的身影,喧鬧著機械設備作業的聲波。施工人員汪文喜和班組成員進行直流場極線基礎的支模施工。鋼筋在他們的手里,變成了一個個工藝品,匠心之作立于地面。陽光下,數百名忙碌的參建者揮汗如雨,加速了各主要建筑物的“生長”、電氣設備的節節“拔高”。
國網特高壓公司建管團隊通過統籌工序作業銜接時間、精準安排建設資源和壓實安全防護措施,確保每一個施工工序都高效完成,形成工程建設的最大合力。一個個參建者用心在崗位上作業,用力雕刻描繪各個施工細節,在工程建設的點、線、面填充中,不斷將個人施工力量的涓涓細流匯入建設洪流,助推工程建設的快速推進。
彈跳摸高 3個“無人區”勇力探索
夏日的金沙江峽谷,座座群峰倒影掩映在江面上。
空中鳥瞰幫果換流站,巧妙展現出一把特高壓“金鑰匙”式樣的占地布局。較以往傳統特高壓換流站工程,不規則的建設占地結構,實則蘊含了更多工程施工難度和建設作業挑戰。
據了解,幫果換流站是國內首個采用異型不規則設計的特高壓工程,世界海拔最高的在建±800千伏換流站。站址位于白玉縣降曲河畔,可有效使用場地面積受限,設計優化后采用了高差14米的臺階式工程布置方式,較平坡式減少了18.3%土方量。為應對站址泥石流風險,建設了庫容3萬立方米的攔沙壩以及橫穿工程場區的370米長排洪溝。
行走在該站各個施工區域,設計創新、施工創新、管理創新……不斷賦予施工作業內容新標準。在該站GIS室,施工人員正在做屋面防水作業,為7月將開始的電氣設備安裝做交安準備。屋頂上,一排排電氣進線構架整齊排列,工程也成為將構架置于GIS屋頂設計的首例特高壓換流站。500千伏濾波器配電裝置首次采用GIS形式,與其同層交錯布置,大量節省占地。工程首次采用GIS快速斷路器,可將傳統斷路器全開斷時間由50毫秒降至25毫秒內,有效保障工程后期運行安全。
幫果換流站特殊的高原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對施工作業難度和電氣設備外絕緣、空氣間隙提出了新要求,特高壓工程建設首次面臨地域“無人區”、技術“無人區”和施工“無人區”的三重挑戰。國網特高壓公司建管團隊創新探索施工方式,遴選建設最優化路徑方案,尋求建設效益的最大值。
“作為川藏腹地首個特高壓工程,幫果換流站面臨3個‘無人區’的建設挑戰,唯有用創新撬動和尋找施工難題解決之策,專業專注提升管理能力,也才能在特高壓‘無人區’建設新賽道中持續領跑。”國網特高壓公司幫果±800千伏換流站業主項目副經理侯鐳對參建工程體會格外深刻。
穿行大山 “追光者”跋涉不停歇
沿著盤旋的山路,不知拐過多少個彎,才來到幫果換流站建設現場。施工現場一幅工程站址對比圖令人印象深刻。施工前,高山下的斜坡河灘地逼仄而狹小,山水將貧瘠的土地沖出道道溝壑,勾勒出工程建設的異常艱辛?,F在,經巨大體量挖填施工后整理出的平地上,主要施工區域聳立起一座座“城池”,龐大的主要建筑物錯落有致,陸續安裝的電氣設備點綴了現場過往的單一顏色。站在河畔最高處望出去,遠方碧空如洗,大山上的電網鐵塔正在緩緩走近,銀線很快將鏈接起金上“綠電”東飛的道路。
工程建設的大路上,一批批“追光者”跋涉不停歇,正奮力為工程建設目標沖刺。國網特高壓公司幫果±800千伏換流站業主項目副經理羊勇,從工程前期策劃就開始參與,場平施工、土建作業、建設協調、物資保障……一路走來,看著工程的點滴變化,每天內心充盈著工程建設成果的喜悅。
“建設雖險,卻幸福無限。工程建成投運的送電合閘、金上‘綠電’東飛的時刻,它濃縮著特高壓電網建設者敢于攻堅的幸福意象,吸引著大家挑戰新的建設難度。”羊勇說,現場每一個參建者,都是一位位普普通通的“追光者”,都在克服高原意想不到的施工困難,加緊推進工程建設項目。
據了解,工程整體2025年6月建成投產后,每年可向華中輸送電量近400億千瓦時,相當于湖北省全年用電量的六分之一,每年可替代燃煤超過17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400萬噸,大幅提高華中地區綠電比例,具有重大示范作用。(劉環、馬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