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隨著一輛嶄新的新能源汽車從廣州廣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駛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正式達到2000萬輛,標志我國新能源汽車邁入規?;?、全球化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數字為證。1995年,我國第一輛新能源汽車下線。2020年9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累計突破500萬輛。2022年2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000萬輛。“70年來我國汽車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下線,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時刻。”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
連續8年產銷穩居全球第一
中國第20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既是一個里程碑,更是一個新起點。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突破2000萬輛的榮光,屬于所有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砥礪奮進的貢獻者。
一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出臺多項政策助力產業跨越升級。自2010年起,我國開始實施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國補”13年,見證了本土新能源汽車產業從弱到強;今年“國補”退出后,國家再次宣布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續期4年,為產業繼續保駕護航;牽動企業神經的“雙積分”政策,為推進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政策保障。
在穩增長、促消費等政策支持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績斐然,已連續8年產銷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市場份額超過60%,我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銷量和市場占有率節節攀升。對此,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新能源汽車分會會長李金勇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初期,我國通過補貼等政策,加速推進新能源汽車普及;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走出去’的戰略已取得顯著成效,在海外的品牌力、信譽度都在提升。在此過程中,車輛也從注重量的滿足轉向追求質的提升。”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新能源汽車分會秘書長章弘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說:“以往新能源汽車靠的是政策和市場的雙輪驅動,今年‘國補’退坡后,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依然不減,充分說明新能源汽車正在從政策和市場雙輪驅動逐步向市場驅動轉變。”
“車企根植于市場,對于市場需求充分了解和把握,推出了多層次多元價格的車型,以滿足各個圈層消費者的需求,促使國產新能源汽車形成了一條豐富的產品線。”在章弘看來,由于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不斷擴大,促使規?;a成為可能。而規?;a降低了生產成本,反過來又促使車輛價格降低,使得新能源汽車從生產到消費形成了良性循環。
產業鏈上下協作共進
辛國斌表示,中國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正式下線,不僅是廣汽的高光時刻,更是比亞迪、一汽、東風、長安、上汽、吉利等優秀企業多年辛勤耕耘的集中體現。
形形色色的智能化功能、獨具匠心的自主研發、耳目一新的消費體驗和后市場服務,緊抓年輕消費者的眼球……方方面面彰顯我國車企堅定的轉型意志。
“初期不少新能源車型走‘油改電’的路子,企業更關注如何才能拿到補貼?,F在,新能源車企更關注的是消費者體驗,這和原來截然不同。從近幾年新能源汽車發展情況來看,絕大部分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內外飾、配置都有了顯著提升,車型更新迭代速度也在逐步加快。”李金勇認為。
近幾年,多家造車新勢力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涌現,也為中國汽車市場發展注入新活力。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早在2014年便成為國內第一批“吃螃蟹”的企業。騰訊、小米等互聯網科技企業也相繼通過資本扎堆入局,開啟了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新局面。章弘指出,大批互聯網企業的下場參與造車同樣功不可沒,為國產新能源汽車賦予智能化、網聯化、科技化,不僅讓便捷舒適和安全性最大化,也讓國產新能源汽車走在全球產業賽道的前列。
不僅是整車企業,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巨大成就更是得益于全產業鏈共同協作。近年來,寧德時代及一眾鋰電池產業鏈公司為我國汽車電動化轉型提供關鍵支撐,給予新能源車加速前行的底氣。“我國新能源汽車實現2000萬產量,實際上是得益于全產業鏈的共同協作以及全產業鏈的日趨完備。在此過程中,車輛性能智能化、網聯化水平越來越高,用戶綜合體驗越來越好。從生產端到消費端,整個產業鏈條企業發揮凝聚作用,才使得2000萬輛這個里程碑很快到來。相信下一個3000萬輛目標會實現得更快。”李金勇說。
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教授李明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目前大部分新能源汽車內飾現代感較強,更受占據主流消費市場的年輕人喜歡。電池技術水平及車輛整體續航能力都有提升。與此同時,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逐漸提高,消費者心理在發生轉變。”
發力自研核心部件
有機遇就會有挑戰。雖然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產業仍存在關鍵核心技術供給不足、市場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等問題。
“比如,新能源汽車將會經歷品牌集中度提升的過程,這將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過程。只有符合市場需求,帶有顯著性能差異化的產品才會生存下來。”在章弘看來,中國的汽車市場存在著城鄉差異,因此必須打造梯次市場,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
李明表示,從某種程度上,我們對資源的掌控能力薄弱,關鍵是要提升核心零部件掌控能力,鋰、鈷等戰略資源要進一步提高可控度。我國企業要報團取暖,在國際上要建立更好的互信。行業組織也需要發揮更強大的作用,要與國際行業組織建立更多的互動,互助共享。
章弘表示,當今新能源汽車出口形勢大好,呈現藍海趨勢,但海外不同地區市場復雜多樣,車輛出海后,企業售后服務水平,是對國內車企的嚴峻考驗。“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推進遲緩、電池原材料供應不足等問題,都直接考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智慧。”
“宏觀調控方面,產業鏈中的不同角色要分擔不同的責任,不同的角色也要明確自己不同的定位,同時賺取相對合理的利潤,以保障全產業鏈持續健康良性發展。”李金勇說,“要保障核心零部件供應安全。由于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網聯化水平越來越高,對于高算力芯片的需求也越來越強,在此背景下,要進一步推進高端芯片國產化進程,保障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供應。企業要做好布局謀劃,未雨綢繆。”
來源:中國能源報 記者 楊梓 姚美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