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集成引申到基礎設施領域,就是對資源、資金、技術等要素進行綜合平衡和優化配置,推動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和協調聯動,促進基礎設施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實現基礎設施整體布局、結構、功能最優,形成有利于引領產業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能夠滿足戰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發展需要的整體最優方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所謂系統集成通常是指對眾多的技術和產品合理地選擇最佳配置的各種軟件和硬件產品與資源,形成完整的、能夠解決客戶具體應用需求的集成方案,使系統的整體性能最優。引申到基礎設施領域,就是對資源、資金、技術等要素進行綜合平衡和優化配置,推動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和協調聯動,促進基礎設施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實現基礎設施整體布局、結構、功能最優,形成有利于引領產業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能夠滿足戰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發展需要的整體最優方案。
貫徹系統集成理念對基礎設施投資的意義
現代化設施體系建設的要求。系統集成是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標志?,F代化基礎設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全面系統的,在國家、區域多個層面實現設施之間的協同聯動、互補共濟、快速響應,實現多點成線、連線成面、相互聯通,具備一體化協同保障水平和供給能力。
實現基礎設施整體性能最優。系統集成所要達到的目標是整體性能最優,而不是單一部件或成分的最優。對于基礎設施投資來講也是如此,并不是追求某一類設施功能的完善或局部最優,而是要推動基礎設施體系的低成本、高效率、先進性、適應性發展,使基礎設施體系的整體性能達到最優。
提高基礎設施的品質和質量。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基礎設施規模擴張已經不是發展的重點,未來要從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的角度出發,提高基礎設施的品質和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這一過程對實力和技術要求更高,需要權衡的因素也更多,必須提高頂層設計和規劃能力,實現系統集成。
適應科技和產業革命的需要。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推動了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網絡基礎設施發展,帶動了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發展?;A設施不再是傳統領域的發展,而是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多領域、跨行業、融合化的發展,實現集約共建、開放共享和協調聯動。
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挑戰?;A設施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需要在面臨自然災害、傳染病疫情、戰爭等突發的、極端的、無法提前識別的情況時,展現足夠的抵御外部沖擊、應急保障和恢復運轉的能力,具有足夠的穩健性、可恢復性和適應性,這是一個系統復雜的過程,面臨的風險也不斷增多。優化基礎設施的系統集成可以有效提升抗風險能力,提高安全韌性。
運用較少的投入實現更大的效益。系統集成不是單純選擇最好的設施的簡單行為,而是要選擇最適合用戶的需求和性價比較高的設施。長期以來,我國基礎設施投入巨大,負債也驚人,財政上不可持續,公營公司也不堪重負,未來需要精打細算,既要算經濟賬,又要算綜合賬,提高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綜合效益。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系統性缺陷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基礎設施實現了跨越式提升,支撐保障作用明顯增強。但是,基礎設施的系統集成能力和水平同國家發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還不適應,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要求還有差距。
聯通度和協同性水平不高。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和偏遠地區基礎設施的可獲得性和公平性有待加強。城市群、都市圈互聯互通和共建共享水平不高,沒有形成全局一盤棋發展。各類設施網絡融合不夠,缺乏聯合調度和智能化響應。
設施水平和功能有待提升。城市地鐵、輕軌等大容量軌道交通發展滯后,供水、排水、熱力管網等地下設施的功能不完善?;A設施全生命周期管理還有差距,精細化、系統性、協同性管理能力有待提升,難以滿足多樣化、多元化的服務需要。
信息化數字化水平尚需提高。5G、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融合場景應用深度不夠,不同基礎設施之間、不同業務之間系統分設,資源無法共享,新技術可以帶來局部功能提升,但又造成了系統的割裂,“煙囪效應”“信息孤島”大量存在。
低碳綠色發展方式還未形成?;A設施綠色化、生態化水平仍需要進一步提高,一些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對生態空間的占用問題比較突出,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節能集約、減碳降耗空間仍然很大。
國家安全保障能力依然不足。缺乏對關鍵基礎設施安全保護體系建設的整體設計和組織領導,面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重大事故等突發事件應急能力較弱,新型電力系統運行安全風險增加,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問題突出。
基礎設施系統集成發展基本要求與實施路徑
(一)大力建設和完善各類基礎設施樞紐。交通、能源、水利、信息樞紐是貫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重要節點,也是要素鏈接、產能鏈接、市場鏈接的關鍵點,更是貫徹系統集成理念的重要載體和場景應用,要強化樞紐內部設施之間、樞紐之間的協同銜接,促進樞紐與對外運輸通道、城市空間格局、腹地產業發展的有機結合與互動發展,帶動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發展。
(二)實現基礎設施的統籌布局和協調聯動。統籌各類基礎設施布局建設,促進資源共享、線位共用、功能互融。統籌內河航運發展和水資源綜合利用,推進航道航運開發與航電樞紐建設一體發展。統籌本地電網結構優化和互聯輸電通道建設,注重電力跨區優化配置,加強事故狀態下的電網互濟支撐??茖W規劃建設城市停車設施,加強充電、加氫、加氣和公交站點等設施建設。
(三)促進基礎設施智能化融合化發展。推動衛星通信技術、新一代通信技術、高分遙感衛星等行業應用,打造全覆蓋、可替代、保安全的基礎服務網。加強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推廣應用。全方位布局交通感知系統,推進智能汽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發展。構建泛在先進的基礎設施,實現網絡互連、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四)加大基礎設施系統性補短板力度。按照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總體要求,統籌考慮涉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安全方面基礎設施的短板領域,系統考慮基礎設施內部各行業以及基礎設施與其他行業相比存在的薄弱環節,根據國家戰略需求以及民眾對美好生活向往,對未來一個時期基礎設施發展方向進行優先序的選擇,準確定位基礎設施發展短板。
(五)提升基礎設施節約集約發展水平。將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城鎮規劃有效銜接,統籌考慮城市格局和產業發展需求,推動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共建共享共用。節約集約利用通道線位資源、岸線資源、水域資源,減少對空間的分割。立足經濟、適用、先進、高效,走低成本、高效益的基礎設施發展道路,向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基礎設施與服務。
(六)團結各方力量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清楚劃分基礎設施的投資責任,不僅涉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還有省內各級政府的投資責任劃分。要明確地方政府的資源配置主體職能。參考市場利率合理確定基礎設施企業收益率,形成政府、消費者和生產者合理分擔機制。促進公共資源和私人資本的有機結合,不斷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實現民間投資對政府投資的有效補充,形成投資的合力。
(七)創新基礎設施導向的城市開發模式?;A設施準公益性、外部性較強,結合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布局要求,將基礎設施項目整體打包,實施綜合和整體開發模式。結合政府補貼、項目周邊土地開發、生態補償收益、其他經營性資產收益等渠道構建項目還款來源,產生經營性現金流,進行持續收益反哺,提高項目的投資價值。創新基礎設施導向的城市開發模式。
(八)加強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根據相關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特征以及政府和社會資本財力長期變化趨勢,從更長期視角考慮代際公平和成本分擔,實現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的資金平衡。根據地區和城市資源稟賦和發展潛力,科學編制基礎設施投融資規劃,做好項目儲備工作,合理控制投資規模與實施節奏,形成高質量、可持續的有效投資。從項目設計、融資、建設、運營等方面綜合施策,控制項目全生命周期成本。
作者:劉立峰 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