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區塊鏈基礎設施定義為支撐上層應用的許可鏈(聯盟鏈和私有鏈)或BaaS服務平臺,在這一領域全球都屬于起步階段,其建設和發展還有很大空間,我國處在全球第一集團中。”賽迪智庫信息化與軟件產業研究所軟件研究室主任蒲松濤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區塊鏈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的重要領域,自2015年起就已經引發各界特別是科技界和投資界的關注。特別是2019年,區塊鏈成為了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體學習的主題,引發社會各界更廣泛更深入的熱議。
區塊鏈面臨三方面挑戰
日前,國家發改委公布了新型基礎設施的三大領域,明確了包括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蒲松濤認為,區塊鏈基礎設施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種是支撐區塊鏈平臺的基礎設施,相關的支撐要素包括數據、算力、網絡等,但從基礎設施角度來看,其主要包括網絡設施和云計算平臺兩大類,我國這兩大類基礎設施整體建設和發展水平相對較高,處于全球較領先的地位。
另一種理解就是將區塊鏈平臺作為基礎設施來看,而這更符合基礎設施概念定義。如果考慮區域化的服務能力、安全性和監管問題,可以將區塊鏈基礎設施定義為支撐上層應用的許可鏈(聯盟鏈和私有鏈)或BaaS服務平臺,在這一領域我認為全球都屬于起步階段,其建設和發展還有很大空間,我國處在全球第一集團中。
談及區塊鏈作為新基礎設施目前面臨的挑戰,蒲松濤表示:一是技術的挑戰,現在的區塊鏈平臺還存在性能不高、拓展性不強、安全性隱患等問題,如何破解區塊鏈技術領域“去中心化、高安全性、高性能高拓展性”三者不可兼得是當前區塊鏈領域技術創新的主要方向。
二是管理方面的挑戰,區塊鏈技術的核心理念是去中心化,強調節點平等和自主運行,如何既發揮區塊鏈在構建信任體系方面的優勢,又滿足監管要求是行業面臨的最主要的挑戰。
三是用戶方面的挑戰,區塊鏈應用是具有一定技術門檻的,對于普通用戶而言,如何理解區塊鏈有一定的難度,要發揮好區塊鏈平臺的基礎設施作用,用戶的培養也至關重要。
帶動信息產業細分領域發展
蒲松濤表示,區塊鏈的應用必將帶動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產業細分領域的快速發展,其中物聯網有助于構建完全自動化的數據采集體系,云計算則可為區塊鏈的應用提供底層算力支撐。
從技術帶動作用來看,區塊鏈有望推動人工智能等技術更廣泛的應用。從產業帶動作用來看,區塊鏈將有望催生如BaaS等新業態、新模式。從經濟帶動作用來看,區塊鏈將為信息消費的快速發展提供強大的底層支撐,推動數據生產資料市場化運作,構建新型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從社會帶動作用來看,區塊鏈將有望構建由技術驅動的信任機制,重塑社會組織和管理體系。
“當前區塊鏈投資熱度很高,但從區塊鏈特別是區塊鏈基礎設施投資角度看,仍面臨不少挑戰和問題。”蒲松濤認為,從投資難點來看,很難判斷區塊鏈企業或區塊鏈項目的真正價值,進而進行項目收益的測算和價值的評估。從投資痛點來看,主要在于如何平衡區塊鏈去中心化技術應用特點和監管要求。從投資突破點來看,區域公共民生服務應用可以作為區塊鏈應用的主要方向。
對于下一步應該如何來推動區塊鏈的發展,蒲松濤表示,一是明確監管要求,明晰區塊鏈新基建的紅線,確保區塊鏈新基建都合規合法,也為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和行業應用創新提供指引。二是組織開展試點,發揮各地建設的積極性,設立一些試點示范區域,鼓勵試點區域利用沙盒等技術積極開展應用探索,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建設經驗。三是加強測試驗證和信息公開。通過測試確保區塊鏈基礎設施在功能、性能、可靠性等方面達到應用要求,確保建設內容符合預期。通過信息公開保證建設內容受到行業企業、組織監督,保障建設質量,避免劣幣驅逐良幣。四是完善建設標準。圍繞基礎架構、數據結構、通信協議、智能合約規范等領域盡快研制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為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參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