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珠海市政府2023能源電子產業發展大會暨廣東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珠海開幕,同期舉辦全國首個能源電子產業專業展會——2023能源電子博覽會,共同探討能源電子產業的技術與應用發展趨勢,展示當前最新行業成果。大會期間還發布了《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報告(2023年)》,根據該報告,當前國內新型儲能產業規模迅速增長,已成為工業經濟主要增長點。
最新報告:鋰電儲能一枝獨秀
大會發布的《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新型儲能是指除抽水儲能外,以輸出電力為主要形式的儲能,主要包括鋰電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鈉離子電池和氫儲能等技術路線。目前新型儲能的應用場景分為發電側、輸配電側和用戶側三大場景,從電網的角度可以分為能量型需求和功率型需求兩類類型。
由于原理和成熟度差異,不同儲能技術在性能特點、場地要求和經濟成本等方面差別明顯。受益于新能源汽車產業拉動,我國鋰電池規模迅速擴張、成本快速下降、技術不斷突破,鋰電儲能在新型儲能技術中一枝獨秀。
2023年1-8月份,全國鋰電池總產量超過580GWh(電功單位,1GWh即100萬千瓦時),同比增長37%,其中儲能鋰電池產量達到110GWh,同比增長超過1倍。鋰電作為外貿新三樣之一,2023年1-8月份出口額同比增長約42%,福建、廣東、江蘇等出口額占全國比重位居前三。
當前的全球新型儲能市場高速增長,主要分布在中國、歐美,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投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到45.7GW(功率單位吉瓦,1GW即10億瓦),年增長率達到80%。中國、歐洲和美國繼續引領全球的儲能市場的發展,我國的上半年新增投運裝機規模已相當于此前歷年累計總和。
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17.3GW,1-6月份我國新投運裝機數量規模達到了8.6GW。截至2022年底,鋰電儲能在新型儲能裝機當中占比94.5%,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
全國首展:集中展示行業最新成果
“可再生能源作為能源電子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全球共識,雙碳背景下我國的光伏、儲能,關鍵信息技術都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其中我國光伏產業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仁賢指出,“此次同步舉辦的能源電子展,為全國甚至全球首展,能源電子化、能源工業化的制造和服務的屬性日益顯現。”
記者現場了解到,2023能源電子博覽會覆蓋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參展龍頭企業達109家。來自廣州的智光電氣正是其中一家領軍企業。“此次參展,我們帶來了電源側、電網側獨立式、工商業、家庭戶用全系列儲能產品。”廣州智光儲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付金建告訴記者,近年來儲能行業發展迅猛,企業業務也在不斷攀升,預計今年業績將同比翻兩倍。
“作為首批從事級聯型儲能裝備企業之一,我們一直致力于研發單機大容量的儲能系統。”在智光電氣的展位上,記者看到其拳頭產品級聯型高壓大容量儲能系統模型。據付金建介紹,該產品單機最大功率高達25兆瓦。智光級聯高壓型產品今年已在國內投產超過1吉瓦,實際運行效率超過90%,同時還至少可以減少一個層級的電壓變化。
作為我國電池產業發展最早、產業覆蓋最全、最成熟的地區,廣東省的儲能產業已覆蓋電池材料、設備、電芯、儲能變流器、儲能系統以及電池回收利用產業鏈各環節。廣東2022年新成立的儲能相關企業達4044家,位居全國首位。“產業的集中布局為企業發展帶來利好,我們作為系統集成者,生產上下游的省內本地化率已基本上達到七八成。”付金建說,得益于省市的政策支持,當前廣州本地的儲能行業也在持續發展。
院士觀點:企業應加大科研投入
能源電子產業是電子信息技術和新能源技術融合創新并快速發展的新型產業,是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的關鍵力量。今年1月份工信部等6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動能源電子發展的指導意見》統籌推動電子信息技術,與新能源的融合發展,促進光、儲、端、信等創新應用,搭建新能源產業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低碳化融合創新發展的新平臺。
當前,我國電池制造產能占全球75%以上,中國企業主導全球鋰電池產業鏈發展的趨勢。能源電子產業呈現了快速發展的態勢,同時面臨很多的挑戰,迫切需要創新能源解決方案,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榮軍就指出,由于光伏產業的發展,相應的裝備也在不斷提高需求量,應該說從組件、裝備等各項都發展紅火,但無論是儲能還是光伏,電池和光伏生產裝備過程中仍然消耗了很多能源,這一點需要從業者加以思考。
“從發展趨勢來看,儲能是我們未來發展的方向。”丁榮軍認為,未來為了延長壽命、可靠性、儲能安全性、實用性,能源電子領域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將得到更大的應用。為了使能源產業健康發展,他還呼吁企業應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天壽也認同,從需求上來說,對于儲能裝備、儲能技術的需求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大。“目前來說,我們的太陽能和風能占比在電力系統是14%,如果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太陽能和風能占比據預測達到70%以上,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他認為,“過去十幾年來我們國家的光伏技術和風機技術發展非常迅速,光電和風電的成本快速下降,目前光電的最低報價達到1毛2一度電,同時風電也可以平價上網。但由于太陽能和風電是間歇、分散不可控的缺陷,所以為了電力系統穩定運轉,我們常常會不得不棄風、棄光。”
“在光電和風電占比越來越大的時候,特別是成為電力主導時,長時儲能顯得非常重要。因為長時儲能才可以保證電力的供應的安全和不間,所以我們必須對長時儲能給予足夠的重視。”趙天壽說。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徐雯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