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進入我們的電‘E’苗平臺,點擊其中的分布式光伏系統,再輸入您企業的屋頂面積等信息,平臺會自動提供3種建設方案供您選擇。”5月24日,在浙江金華供電公司婺城營業廳里,供電員工盛麗丹為客戶講解電“E”苗平臺的使用流程。
電“E”苗平臺是金華供電公司為小微企業用能建設的數字化平臺。以數字化手段滿足客戶需求、提升企業經營質效,在金華供電公司已十分常見。乘著數字化改革東風,金華供電公司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拓展數字化應用場景,服務企業降損增效和數字化轉型發展。
“降低損耗+調優處置”
主網運行更低碳
“低碳運行指數日監測情況:變電站、主變壓器、線路高損耗告警累計9條次,站損耗超2%變電站2座,變壓器損耗超2%主變壓器4臺,線損率超3%線路3條,請盡快處置異常告警。”5月26日,全能型調控機器人“悟空”向金華供電公司調度人員宋昕發送低碳運行指數日監測情況短信。隨后,宋昕下令調整電網運行方式。
這是繼智能交互、智能聯調、智能監控、智能處置、智能操作等功能后,“悟空”掌握的又一項新技能——監測電源側與電網側碳排放指數。這項新技能靠的是它搭載的電力源網側能碳指數監測系統。
“節約能源就是降低碳排放量。”金華供電公司發展策劃部雙碳專班負責人侯健生說,“在電網側,降低線損是節能的主要手段之一。”
電力源網側能碳指數監測系統采集調控云、電能量采集等系統的電力電量數據,根據總電量中火電、水電、太陽能發電等不同性質的電量占比,判斷每千瓦時電的性質,并結合電量損耗數據,分區域(7個縣市)、分時域(年月日)換算出金華的電源側和電網側碳排放指數。
在電力源網側能碳指數監測系統監測到設備、線路高損耗運行的情況時,“悟空”會向值班調度人員發送告警短信。調度人員第一時間開展調優處置,確定主網優化運行方案,調整主網運行方式,將高損耗線路設備轉為備用,避免加劇損耗。同時,“悟空”會自動記錄高耗損設備并形成清單,方便供電員工在技改、大修中處理相關缺陷。
2019年12月,“悟空”正式上線。目前,金華地區201座變電站100多萬個監控信息點位的數據和圖像都已接入“悟空”。這也意味著,電力源網側能碳指數監測系統可以實時監測金華主網和相關電源的碳排放情況。
電力源網側能碳指數監測系統4月份上線,目前已實現電力設備降損電量40萬千瓦時,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16噸。測算結果顯示,應用該系統后,金華地區年降損電量預計將超過2200萬千瓦時,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1.73萬噸。
“模型構建+計算分析”
調度決策效率更高
截至5月15日,應用配網經濟運行輔助決策系統兩個月后,金華婺城區核心供電區域的10千伏茶花南線等31條10千伏線路降損電量共53589千瓦時,新增降損效益23043元。
從2020年2月開始,金華供電公司逐步打通營銷、運檢、調度等營配調系統之間的數據壁壘,建立統一電網設備模型,創新研發一套由數據處理、經濟運行分析、實時監控調優、負荷轉供校核四大模塊組成的配網經濟運行輔助決策系統。該系統于今年3月15日上線投運。
配網經濟運行輔助決策系統運用啟發式優化算法,分析生成配電網經濟運行重構策略,可以輔助編排不同時段10千伏線路的運行方式。
“以前電網發生故障時,需要調度人員檢查配網線路接線圖、調用歷史數據,憑借工作經驗來制訂供電負荷轉移策略,故障處理時間較長。”金華供電公司配網調控班班長柳延洪介紹,運用這套輔助決策系統后,分析單條配網線路最優經濟運行方式的時長從20分鐘縮短至2分鐘,負荷轉移更快,客戶體驗更好,同時還減少了調度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了配網運行效率。
該系統還能對人工制訂的配網運行方式進行經濟性和安全性校核,一鍵生成負荷轉供最優方案,有助于節約供電企業運營成本,實現供電質量和可靠性雙提升。后續,金華地區的3000多條10千伏公用線路將逐步納入該系統覆蓋范圍。
“政企聯動+數據融通”
客戶辦電更便捷
5月18日,家住義烏市義亭鎮的曹德旺來到義亭供電所營業廳,注意到營業廳里多了個“自貿區金義片區跨區域受理窗口”。他詢問營業廳員工后得知,人們可以在義烏跨區辦理浙江自貿實驗區金義片區的8類用電業務,而且不用身份證,刷臉就能辦。在營業廳員工樓曉娜的引導下,不到5分鐘,曹德旺為自己在金東區的農場辦理了低壓增容業務。
4月中旬,金華供電公司在“最多跑一次”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寬業務受理渠道,拓展政企合作范圍,實現煤、水、氣、房產及個人身份信息數據共享,8類常見用電業務均可通過實名認證刷臉實現“零證”辦電,讓客戶切實體會到數字化改革帶來的便利。該公司計劃在12月底之前,實現金華地區8類常見用電業務跨區域刷臉零證辦電全覆蓋。
除了常規電網業務,金華供電公司的電力大數據范圍還拓展至小微企業園區,通過智慧能源優選平臺電“E”苗為企業量身定制用能方案,從源頭改變園區能源結構,實現能源配置最優化。該公司還研發“電無憂”幫扶平臺,識別孤寡老人等特殊客戶的異常用電情況,開展“電力+社區”居民意外實時監護,服務社會智慧養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