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由國家電網公司發起,多國有關機構加盟的國際智庫型能源組織——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成立四周年。
在其日前召開的網絡研討會上,合作組織新聞發言人對外發布了四年來該組織與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取得的最新成果,并與來自國際組織、國家級專家咨詢機構等代表共商發展機遇與方向。
各方一致認為,四年來合作組織已成為引領世界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成為全球能源電力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組織,推動中國倡議贏得全球共識。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令各國經濟發展放緩,與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相關的基礎設施領域,或將成為疫情結束后各國投資拉動的重點。
為推動世界能源轉型提供現實可行方案
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合作局局長林弘宇表示,四年來合作組織在理念傳播、規劃研究、國際合作、項目推進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
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中國倡議”走向世界,推進國際合作走深走實,合作組織在全球范圍舉辦了400多場國際會議和大型報告會,與五大洲100多個國家的政府、企業、機構、協會、高校等建立合作關系,累計簽署43項合作協議和備忘錄。
當前,合作組織大力推動構建非洲能源互聯網,與幾內亞政府共同倡議成立非洲能源互聯網可持續發展聯盟,共同促進非洲清潔化、工業化、電氣化、一體化發展。東北亞能源互聯網進展順利,中韓聯網項目已完成預可研。在雙方有關政府部門支持下,該項目正由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和韓國電力公司積極推進。
經過四年發展,合作組織在理論戰略、聯網規劃、技術標準創新等方面組織100多項課題研究,取得30余項重要成果。其會員總數達到860家,覆蓋全球115個國家,涉及能源、電力、信息、金融、咨詢、科技、環保等多個領域。
合作組織發展局副局長張義斌指出,在全球能源供應向清潔主導方向發展,能源消費向以電為中心方向推進,能源配置向互聯互通方向變革的當下,以“智能電網+特高壓電網+清潔能源”為實質的全球能源互聯網,為推動世界能源轉型和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行方案。
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對此表示贊同。他指出,當前全球氣候治理進入了全面落實巴黎協定的實施階段。對能源系統而言,就是要建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近零能源體系,以結束化石能源時代。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是加速推進全球深度脫碳化進程的重要措施,可以利用各國可再生電力供應與消費在時間、季節上的差異,統籌優化可再生能源資源配置和管理,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高利用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各國能源轉型和合作共贏。
可再生能源協會執行董事會主席托馬斯·卡博格認為,全球能源互聯網“中國倡議”是切實可行的,合作組織提出的“兩個替代”概念非常具有前瞻性,新能源發電競爭力在不斷提高、電價在不斷下降,而在消費側如交通領域,利用電力替代化石能源也已成為可能。
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機會大于挑戰
網絡研討會上,與會嘉賓高度評價合作組織成立四年來在推動世界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所作努力,呼吁進一步凝聚各方力量,共促全球能源互聯網更好更快發展。
何建坤指出,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除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以外,還要加強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國際標準及相應法律法規的建設。在能源體系深度驅使下,國際能源市場將逐漸由一次能源交易市場轉變為二次能源交易市場,全球能源互聯網將成為全球電力交易市場的主要載體。如何保障未來全球二次能源市場的安全高效,保證可再生能源電力輸出國和輸入國的合理權益,需要進行前瞻性研究和部署,為推動全球能源市場發展和合作提供支撐。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斯德林強調,全球電力互聯對需求側電網運行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需要通過智能電表、仿真模擬等先進技術,以更高效的方式掌握并滿足消費者需求;需要一個復雜的控制系統實時了解全球輸配電網運行情況,實時管理電力需求與供給,從而更好促進全球能源互聯網在全球層面的推廣。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發對于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的影響,也成為了與會各方的關注焦點。
為了提振經濟,各國是否應該把基礎設施投資作為一個重要方面?對此,托馬斯·卡博格認為,全球經濟正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放緩,進入“后疫情時代”,各國政府都希望能夠投資于可刺激經濟增長的項目。“全球能源互聯網倡議,對很多國家而言都是會有吸引力的景象。”當前,歐洲的“綠色新政”提出了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投資方向,美國在改善電力基礎設施需求方面也有很多討論,類似的發展訴求在其他工業化國家正在發生。
他相信,接下來將會有很多針對發電、基礎設施以及能源電力相關技術領域的投資,成為各國拉動經濟的“選項”。“全球能源互聯網這樣的概念雖然面臨挑戰,但更大的將是機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