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業儲能是目前用戶側新型儲能的重要應用場景,主要配置在工業園區、數據中心、寫字樓宇等場景,用以峰谷套利或作為備用電源,提升供電可靠性及用能質量。過去一年,在“源網荷儲”政策不斷引導、備電需求增加,以及配儲經濟性提升的情況下,工商業儲能迎來產業化元年。
浙江領跑全國
2023年,工商業儲能異?;鸨?,浙江、廣東、江蘇等峰谷電價差較大的地區是工商業儲能發展的重點區域,特別是浙江,是目前國內發展條件最好的地區,具有較高的收益水平。2023年,浙江新增投運工商業儲能項目147個,總規模為146.7兆瓦/301.62兆瓦時;江蘇緊隨其后,工商業儲能項目37個,規模達141兆瓦/846兆瓦時。
良好的電價政策條件是工商業儲能發展的“沃土”。近年來,浙江密集出臺系列扶持政策,實行兩充兩放策略,且以容量補貼、放電補貼和投資補貼等形式給予工商業儲能項目支持。2021年10月,浙江發改委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浙江省分時電價政策有關事宜的通知》,延長用電尖峰時段,并拉大峰谷分時電價價差。2024年1月,浙江發改委再次發布《關于調整工商業峰谷分時電價差政策有關事項對通知(征求意見稿)》,施行重大節假日深谷電價,并對大工業用戶和工商業用戶調節區分峰谷電價浮動比例,尖峰電價上浮比例由原來的80%擴大為98%,夏冬季低谷電價下浮比例由原來的53%擴大為62%。激勵了工商業儲能投資熱情。
“結合一線市場情況來看,去年前半段時間,行業還處于摸索徘徊狀態,項目以試水為主。從第三季度起,我們明顯感受到行業迎來發展拐點,相關企業開始向批量化方向推進。”弘正儲能副總經理楊曉光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2024年工商業儲能還將數倍增長,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去年的3—5倍。
“隨著工商業儲能EPC價格持續降低,浙江工商業儲能項目3年即可收回成本,江蘇成本回收期在4年上下,湖北、重慶等地5年可以回本。”有從業人士判斷,今年儲能電芯容量將普遍由原來280Ah升級切換到314Ah,隨著能量密度進一步提升,系統成本進一步下跌,項目盈利能力持續提升,屆時全國會呈現出工商業儲能遍地開花的局面。
面臨系列挑戰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大家都知道這個賽道好,但仍存在諸多擔憂。”美克生能源董事長魏瓊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工商業儲能項目實際落地中,不少投資者會提出顧慮,比如,“項目安不安全”“未來電力現貨市場是否會對交易產生沖擊”“儲能項目飽和以后是否就沒有峰谷價差了”。在她看來,安全是工商業儲能發展的基礎,但最核心的問題是長期收益,只有具備經濟性,才能真正推動產業化進程。
“如果說2023年是工商業儲能產業化元年,那么它還是一個嬰兒,產業化之路才剛剛開始。”魏瓊坦言,不同于光伏項目作為電力系統的輸入點,儲能是一項調節器,要承接源側、電網、用戶各方面的指令,其投資建設、運維管理難度非常高。“不是說投資就一定能實現盈利,負荷用電曲線、當地電價政策和變化趨勢、技術路線選擇,以及行業內統一化標準的缺失,都會給項目最終收益帶來不確定性。”
上述從業人士進一步指出,部分工商業儲能存在系統效率低,故障率高和運行損耗高的問題,導致客戶無法達到預期收益。且工商業儲能主要應用于工業園區、辦公樓宇等人員密集場所,對儲能安全設計提出更大的挑戰。不同于新能源側的儲能項目集中,工商業儲能如同“毛細血管”,細小廣泛分布,運維巡檢工作量大、難度高。
“很多地方的工商業儲能政策還處于摸索狀態,相關項目怎么備案、具體流程有哪些、如何設置消防設施等還沒有明確要求。”楊曉光指出,“部分從業者對儲能的理解還停留在配儲概念,或者認為儲能柜是萬能的,什么都能做,但與實際偏離很大。隨著產業發展,終端服務能力在市場競爭中將愈發重要,具備運維、運營閉環服務能力的企業會脫穎而出,而單獨純集成類或代工類企業終會被市場淘汰出局。”
數字化賦能
那么,如何應對工商業儲能的投資風險?魏瓊給出的答案是“共建”與“生態”。“能源資產投資、建設、運營運維一站式服務,是儲能行業的第二增長曲線。而產業發展的終端目標是電力現貨市場放開后,工商業儲能能夠實現收益的更高確定性。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包括電池成本、金融成本持續降低,技術不斷完善,虛擬電廠、輔助服務、需求響應等一系列輔助性政策支持,讓整個生態趨于更加健康。”
數字化將為工商業儲能發展賦能。楊曉光指出,弘正儲能圍繞數字化打造差異性競爭能力,一方面以數字化技術為核心,建立全鏈路高度融合的數字化儲能體系;另一方面,構建儲能智慧運維系統,開展預測性維護,提前預測和識別潛在風險,提升企業運維運營能力。
在魏瓊看來,數字化不是把數據顯現化,而是通過數字化去解決問題。新型電力系統中的儲能面臨兩大問題:一是關注安全和本體性能,不燃燒、不爆炸,通過合理的充放電管理,降低電池衰減速度;二是實現儲能價值的最大化,通過負荷預測,電力市場的價格信號或電網的需求變化,靈活調整操作模式,力圖電量超發、收益增加。
“工商業儲能不能過分‘拼’價格,項目每天兩充兩放,一年調用700多次,整個運營周期長達10年,對儲能產品質量提出很高要求,要用好的電芯、儲能變流器產品。一定要給供應商留有合理的利潤空間。”魏瓊稱。
來源:中國能源報 記者盧奇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