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工信部公布的2023年全國鋰離子電池行業運行情況顯示,2023年全國鋰電池總產量超過940GWh,同比增長25%,其中儲能型鋰電池產量為185GWh,占比約20%。
近年來,以鋰電池為主的新型儲能獲得快速發展。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31.39GW/66.87GWh,提前兩年完成“十四五”規劃的新型儲能裝機目標。其中,2023年國內新型儲能新增裝機22.60GW/48.70GWh,同比增長超過260%。
儲能產業作為當下無可爭議的“風口”領域,吸引著全社會關注的目光。今年兩會期間,多位新能源領域的精英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為“新型儲能”發聲,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認為鋰電池儲能大有可為。他指出,目前,鋰電池儲能的系統建設成本已降到1000元/kWh以內,且電池價格還在持續降低,未來不久系統成本大概率會降低到500元/kWh左右,充放電循環壽命可達8000-10000次,按年充放電次數500次計算,鋰電儲能的度電成本可以降到0.1元/kWh左右,或將具備大規模應用的經濟性。劉漢元建議,構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為主,電動汽車等其他多種儲能形式為輔的綜合性儲能系統,助力新型電力系統的打造。
全國人大代表、今飛集團董事長葛炳灶則認為,家庭光儲已到了較好的推廣時點。
一方面,家庭光儲大有可為。據測算,中國房屋屋頂資源可利用面積達15億平方米,如果利用率達20%,可達3億平方米。按100平方米光伏板每年產生1.0萬-1.5萬度電計算,建設3億平方米戶用“光伏微網儲能”系統相當于可自產自用300億-400億度電/年。
另一方面,葛炳灶指出,從現有光伏和儲能的價格來看,家庭光儲的經濟效益已經步入最佳盈虧平衡點。中國光伏產業技術、規模世界領先,但又面臨產能過剩的情況,光伏組件市場價格已由年初的1.9元/W降到現在的1.0元/W以下,光伏產業迫切需要新的應用場景和潛在市場;同樣,儲能系統均價也已從去年年初的1.57元/Wh下降至當年年底的0.6元/Wh-0.7元/Wh,全年降幅超5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