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
儲能是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支撐,被喻為新能源的“穩定器”、電力系統的“充電寶”、能源供應的“蓄水池”。我國新型儲能創新中心近日落戶廣州,這是我國新型儲能領域唯一一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將推動我國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2123萬千瓦,位居全球前列,我國儲能產業生態已基本形成。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財稅貿易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韋福雷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我國新型儲能市場需求快速增長,供給側也呈現出強大的生產能力。從新型儲能中增長最快的電化學儲能產業鏈來看,我國已經形成了涵蓋上游電池材料(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中游儲能系統及集成(儲能系統電池管理系統、能量管理系統、儲能變流器、儲能系統集成)和下游電力系統儲能應用(發電側、電網側和用戶側)的完整產業體系。業內專家預測,我國新型儲能產業規模預計將在2025年突破萬億元,到2030年接近3萬億元。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未來儲能可能會朝著以下幾個方向發展,比如利用儲能平衡電網調峰,通過風光儲一體化保障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消納;備用電源“儲能電站”模式將迎來新發展。此外,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也將成為未來儲能產業的發展重點。
在韋福雷看來,盡管我國新型儲能產業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但是在供給側和需求側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儲能電站普遍存在利用率低、收益低等問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依托國家能源局批準建設的國家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監測信息平臺發布的《2023年上半年度電化學儲能電站行業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電化學儲能電站平均每1.7天完成一次完整充放電,即日均滿充滿放次數為0.58次。目前,儲能電站尚未形成穩定的收益模式,很多儲能電站在投入大量資金后卻缺少收入,整體收益水平較低。
二是新型儲能產能過剩,行業風險加劇。從2020年開始,我國儲能電池行業開始爆發式增長。2022年新注冊儲能企業達到3.87萬家,2023年上半年新注冊儲能企業將近2萬家。當前國內儲能電池整體利用率從2022年的87%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足50%,其中戶儲電池產能利用率不到3成。由于產品同質化嚴重,產能過剩直接導致無序競爭和價格戰,嚴重影響產業的健康發展。
“儲能產業作為能源結構轉型的關鍵因素和重要推手,已成為主要發達國家競相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但儲能行業也面臨著多方面的問題和挑戰。”林伯強建議,完善促進儲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機制,加大扶持力度;持續促進儲能技術的研發和系統集成,以提高其經濟性;推動儲能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建立健全儲能標準體系,持續加強儲能相關項目管理。
韋福雷認為,要基于市場需求做好儲能規劃布局。我國能源發展的區域差異非常大,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區域的電網需求做好新型儲能布局地點、規模的規劃。
要完善儲能參與市場交易的機制。目前,以中長期為主、現貨市場為輔的電力市場模式無法充分發揮儲能的作用。應該結合新能源比例提高的現狀,逐步構建以現貨市場交易為主、差價合約規避不確定性風險的電力市場體系。完善新型儲能參與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等價格機制。根據電力供需實際情況,適度拉大峰谷價差,為儲能提供參與交易的機會,激發儲能參與市場交易的積極性。
要加快推進開展新型儲能試點探索多元化商業模式。應以提高盈利能力為導向,加快圍繞新能源配儲、用戶側儲能、火儲聯合調頻、獨立儲能等典型應用場景開展試點,探索多元化的商業模式。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周子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