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
  • 當前位置: 首頁 > 儲能 > 動態

    10萬+企業相繼成立,儲能市場奏響“冰與火之歌”

    時代財經發布時間:2023-10-12 14:45:10

      在“雙碳”政策背景下,儲能被認為是一個極具確定性的行業。

      “現在確實是非常難做。”一位接近比亞迪(002594)儲能的內部人士王偉(化名)告訴時代財經,或許到明年,很多儲能企業將不復存在。

      在外界看來,儲能市場的火爆程度已經達到極致,但于一線人士而言,市場感受到的熱度只有60%—70%。

      據天眼查數據,截至10月10日,全國現存儲能企業已超10萬家;單2023年,全國新注冊儲能相關企業即高達5.02萬家,約占總數的50%。

      數以萬計的儲能企業集中成立,一方面證明了行業的高景氣度與高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高度競爭。

      業內普遍認為“今日之儲能即昨日之光伏”,火爆時,各路人馬一哄而上,然而能堅持到最后的,不知道還能有多少家?

      行業洗牌下,危險與機會并存。

      行業洗牌與價格戰

      在“雙碳”政策背景下,儲能被認為是一個極具確定性的行業。

      光大證券預測,到2025年,中國儲能市場規模將達到0.45萬億元,到2030年,該規模將增長至1.3萬億元左右。

      正因如此,儲能企業蜂擁而至。然而,新玩家的不斷涌入疊加各行各業的跟風跨界,使得儲能賽道顯得有些擁擠。

      據數據,截至10月10日,儲能板塊相關上市公司共計292家。僅2023年上半年,就有包括食品、白酒、房地產、玩具、陶瓷等行業在內的超15家上市公司跨界儲能。

      “萬人過河,但真正上岸的只有幾個,市場就是這么殘酷。”奇點能源華東區銷售經理楊飛告訴時代財經,對于他而言,即便在業內有著多年經驗,絕大多數儲能企業的名字還是連聽都沒聽說過。

      10月9日,江蘇大學儲能技術與應用培訓中心副主任王洪旗告訴時代財經,儲能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其產業發展速度非???,當前,整個行業正處在商業化初期。

      然而,很多企業還沒等享受到儲能帶來的紅利,就已經開始走向危機。

      王偉表示,資金和技術是儲能企業發展的兩大關鍵要素。頭部企業既有資金又有技術;中間梯隊企業或有資金或有技術;末端企業既沒資金又沒技術,勢必要被市場淘汰。

      如今,愈演愈烈的“價格戰”正在考驗著每一家儲能企業的生存和競爭能力。

      2023年5月的杭州儲能大會上,中創新航(03931.HK)相關人士曾告訴:“儲能系統報價約在1.20元/Wh左右。”

      幾個月后,集采4小時儲能系統最低報價跌破0.9元/Wh,更值得一提的是,儲能電芯的報價已跌至0.50元/Wh左右。

      王偉表示,儲能產業鏈中,PCS(儲能變流器)、EMS(能量管理系統)的價格基本不會有太大的浮動,價格浮動最大的還是電芯,至于電芯價格的漲跌,主要取決于上游碳酸鋰的價格走勢。

      這也意味著,碳酸鋰價格如果繼續走低,電芯的價格將繼續向下浮動。

      對于像寧德時代(300750)(300750.SZ)、比亞迪(002594.SZ)等頭部企業而言,所謂的“價格戰”還不足以對其產生影響。受益于上游鋰礦資源及全產業鏈的布局,頭部企業對于儲能電池成本的把控也要遠強于外采企業。

      而對于那些不占據成本優勢的儲能企業來說,生存變得十分艱難,盈利更無從談起。

      2023年5月17日,遠景能源儲能事業部總經理鄭漢波在中國(山東)儲能高峰論壇上直言:“到明年,80%的儲能企業會倒下。”

      挑戰與機遇并存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度競爭的背景下,儲能電池市場也已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而造成此局面的,正是國內電池廠商的盲目擴產。

      據中國化學(601117)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發布的數據,截至目前,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300014)、海辰儲能、楚能新能源、贛鋒鋰業(002460)、鵬輝能源(300438)、瑞浦蘭鈞、孚能科技、廈門時代、盛虹集團、天津力神、德賽電池(000049)、昆宇電池等70家以上企業動力及儲能電池項目擴產,涉及產能規劃超1600GWh,總投資金額超7000億元。

      此外,GGII的數據顯示,當前國內儲能電池產能已超200GWh,整體產能利用率從2022年的87%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的不足50%。

      另一方面,“儲能集成的市場需求是切實存在的,但是,市場需要慢慢打開。整體的需求并不能直接轉化為短期內的銷量,這期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楊飛說。

      王洪旗表示,儲能產業鏈很長,上中下游各有不同,有些產業鏈(如儲能電池)確實存在供過于求的現象,但大部分產業鏈并沒有達到產能與需求的平衡,供給甚至還遠遠不夠。“目前,儲能向各個領域及應用場景的延伸才剛剛開始。”王洪旗補充道。

      事實上,對于儲能行業的發展變化,一線人士的感受尤其明顯。“在去年,多數人完全不知道儲能,出去與外界交流時,我們需要用“大型充電寶”這個概念去進行類比、解釋。今年的情況則完全不同,很多人已經大概知道了儲能的充放電邏輯。”楊飛表示,目前來說,華東市場整體情況較為可觀,客戶群體以工商業耗電用戶為主。

      此外,儲能行業的“產學研一體化趨勢”愈發顯著。王洪旗告訴時代財經,目前,全國范圍內,經教育部批復的設置儲能相關專業的高校已達63所,其中,有一半左右的高校已經開始正式招生。

      裝機規模方面,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統計,2023年上半年投運的儲能項目總裝機規模已超過了2022全年的總和。新型儲能項目的投運規模達到7.05GW/14.66GWh,其中電化學項目的裝機規模達到6.93GW/14.58GWh。

      儲能企業未來面臨的究竟是機遇還是挑戰,對于不同的企業,往往有著不同的答案。但無論如何,整個儲能行業的發展最終還是需要資本來買單。

      一位專注儲能投資的經理人告訴時代財經,其個人看來,儲能市場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火爆。市場空間確實存在,但在實際操作中,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仍不夠。“有多少儲能項目能夠落地,又有多少項目能夠真正體現收益,仍然需要時間去驗證。”

      來源:時代財經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