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地區出現調度負荷缺口,請立即啟動需求響應”,“收到,開始執行!”。6月9日,廈門供電公司啟動“虛擬電廠”平臺負荷需求首次響應演練,經過近一年的建設后,福建首個“虛擬電廠”平臺于6月7日在廈門上線試運行。
據了解,“虛擬”即意味著并非實體,“虛擬電廠”本身并不發電,而是將電網中大量散落的、可調節的電力資源整合起來,加入電網調度,增強電網安全性。
通過先進信息通信技術和軟件系統,“虛擬電廠”在社會用電高峰時,通過數字化手段統一調度,聚合包括儲能等分布式電源的電力,向電網輸出提供富余電力,或是引導簽約的客戶主動削減自身用電負荷,向電網提供等效的供電容量,從而確保用電高峰期間的電網平穩運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6月9日的首次實戰演練中,福建首個“虛擬電廠”平臺完成了對廈門地區空調、充電樁、儲能等可調資源進行實戰壓降,有效檢驗了平臺的實際可調資源調用能力。同時,演練創新地采用了現場實時視頻和平臺同屏展示、需求響應值班員和現場人員實時互動的方式,讓演練指揮部能直觀的了解演練的全局效果。
根據測算,容量35萬千瓦的“虛擬電廠”平臺,相當于投產3座110千伏變電站,可為政府節省土地資源和管廊投資約13.8億元;每利用100小時,可提供電量3500萬千瓦時,節約標煤1.42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4萬噸
“‘虛擬電廠’的加入,將對電網削峰的效率和管控質量實現大幅提升,用電負荷高峰期間的壓降效率由原先的24小時以上,最多可以縮短到3分鐘以內,大大提升電網在用電高峰的快速應對能力。”項目負責人蔡鴻斌介紹。
下一步,廈門“虛擬電廠”還將探索更多的商業模式,除需求響應外,依托平臺的運營管理和聚合能力,逐步實現輔助交易、電力實時現貨交易等更多綜合功能,對大幅廈門電網的承載力,加強“雙碳轉型”能力都有極為重大的意義。(臺海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