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2023年世界動力電池大會先導活動“云上宜賓”高端對話在上海成功舉辦,專家學者與企業高管共同探討了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的行業熱點難點與發展趨勢。電池的結構和工藝創新方面還有多大潛力?磷酸鐵鋰電池如何進一步高質量發展?儲能市場究竟有多大?對此,他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若能做到車電分離,即可充分利用電池壽命
刀片電池、短刀電池、麒麟電池、彈匣電池……各家公司在電池系統結構方面的技術創下近年來呈現百花齊放態勢。特別是通過結構創新提高了磷酸鐵鋰電池的經濟性,引領了全球磷酸鐵鋰電池在轎車中的回歸和復蘇。
上海蔚來(09866.HK/NIO.US)汽車有限公司電池系統研發副總裁曾士哲認為,創新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是讓用戶得到好的利益而創新。“只要電池技術還在發展,可以把比能量持續做高,創新是很多的。”
從低成本和長續航來講,還是以成本為王。“我們還是希望能夠進一步減少零部件的數量,采用更簡單、更便宜的原材料,更簡單的電芯封裝方式,制造過程更簡單。”曾士哲表示,更多的創新來自于電池結構的標準化和非標準化,它們分別有可替代性和用戶價值的優勢。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一方面電池結構創新方面的趨勢體現為功能的集成化、結構的極簡化,制造的集約化,其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實現電池高安全、高比能量以及制造的高效率;另一方面系統結構的發展趨勢是電池與整車的集成化,需要電池行業和整車行業密切配合來進行創新,未來CTC和CTV角度下新的換電和集成模式的創新將是令人期待的。
磷酸鐵鋰電池如何高質量發展?寧德時代(300750.SZ)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吳凱表示,第一是要提高電池的壽命。“目前動力電池和車的壽命一致處理,車的壽命結束了,動力電池也卸下來,且不裝在新的車上。未來能不能做到車電分離,充分利用電池的壽命。”他透露,寧德時代也在不變成本的情況下,把動力電池原本的3000次循環提升到8000次,增加成本能做到12000-18000次循環。第二是進一步提高動力電池性能,包括能量密度。寧德時代的M3P材料就是落地的產品,能夠提升10%的能量密度,同時低溫性能也比磷酸鐵鋰有明顯的提升。
儲能是高門檻行業,電網一調度高下立判
據《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3》,2022年,我國新型儲能新增7.3GW/15.9GWh,國內規劃、在建的新型儲能項目已近100GW,大大超出了國家相關部門提出的2025年30GW的規模預期。
儲能市場究竟有多大?與車用動力電池市場相比,兩者的相對比例是多少?對儲能電池市場的規模判斷是否太樂觀?
中創新航(03931.HK)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兼CTO潘芳芳表示,儲能項目都是一次性投資,這對投資決策非常關鍵。今年上半年,隨著碳酸鋰的價格超預期下跌,很多原定的儲能項目放緩。“今年表現出來的對成本的敏感,與碳酸鋰價格超出預期的波動有較大的關系。”
遠景動力技術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中國區總裁趙衛軍指出,儲能市場并非很多人想象的是一個低門檻行業,實際上作為發電側強配的發電裝置,門檻非常高。“目前電網沒有調度,等電網一調度,是好是壞馬上就出來。我國對發電側的要求很高,一旦業主選擇不好儲能,就是一個巨大的麻煩、虧損,甚至被電網罰款。”
此外,儲能作為發電資產有很強的金融屬性,背后提供融資的金融機構會把關、影響決策、兜底。“我認為等電網加強調度,我認為這個調度很快會到來,過去風光就是每年裝60、70GW,現在是150-200GW,這么高強度的還要再裝十年以上,很快西部地區對儲能的要求即將是頻繁調度。我相信一年、半年左右,儲能能力很快就會分出水平。原來做風電的時候有80多家,現在這么多年高速增長,真正的產能集中在5家以內,所以我根本不擔心這個問題。”
儲能市場空間有多大?趙衛軍計算認為,我國儲能市場每年有100-150GWh,十年就是1000-1500GWh,海外的儲能市場需求量不會超過國內的兩倍。但是2030后有氫能等其他方式崛起,電動汽車儲能的車網互動規模會大幅度提高,儲能的市場空間不是無限大。
紅星新聞記者 吳丹若
評論